复旦大学郑长忠:“青年之声”的启示——网络重新定义基层
发稿时间:2017-03-07 12:37: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全国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基地主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在共青团“青年之声”建设“四个融合”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王冬伟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张群)“‘青年之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围绕着青年需求与意见表达和互动,从一个方面重新定义了‘基层’,使共青团组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塑。”全国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基地主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表示。
2月28日,在共青团“青年之声”建设“四个融合”工作现场推进会上,郑长忠围绕“青年之声”的创新逻辑、功能定位及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
“青年之声”创新逻辑:网络重新定义基层
“工业化社会、科层制逻辑与现代政治组织是共青团的历史基础。”郑长忠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网络社会的生成,作为适应工业化的科层制组织形态的不足开始被放大了,重塑组织形态以适应网络社会,成为共青团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命题。
“‘青年之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共青团努力的结果之一,是共青团适应网络发展推动的创新共青团组织形态,以及全面调整自己工作方式的一种重要的举措。”对于“青年之声”的诞生,郑长忠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青年之声”不仅对共青团具有意义,而且对中国政治的发展同样具有意义。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围绕青年需求与意见表达和互动,从一个方面重新定义了“基层”,使共青团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重塑,是郑长忠对“青年之声”创新逻辑的定位。
“‘青年之声’是借助网络建构起来的,直接倾听与整合青年需求、利益的表达,使决策机关能够直接连接青年与把握青年需求,并利用大数据的逻辑,使原始化个体的声音开始得到有效聚合和表达。”郑长忠认为,这样一来,“青年之声”就将全网之间重新整合,将基层的概念由原来科层制的概念变成了服务终端。
“‘青年之声’应该实现政治功能、治理功能和管理功能的有机融合。”在郑长忠看来,这种融合不仅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而应该是在逻辑上首先理清楚共青团下一步在网络条件下应该怎么发展的问题,究竟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组织重塑逻辑与双重空间中的组织发展
那么,“青年之声”的功能定位又是什么?“是组织重塑逻辑与双重空间中的组织发展。”郑长忠表示,“青年之声”承担着推动共青团改革与创新的任务,是推动共青团组织形态重塑的一项探索,不仅具有一般性的知识问答的功能,而且还有民意整合与组织重塑的功能,具有较强政治性功能。
“通过重塑民意表达与整合渠道,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的等级与制度的区隔,同时通过网络与组织对接实现资源全面整合,打破了传统组织形态中基层资源禀赋不足的困境,从而为精准与有效服务青年创造了条件。”
会上,郑长忠对“青年之声”的民意整合与组织重塑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解释,认为这两方面既重塑了组织形态,也重新定义了基层;既构建了虚拟空间中的网络上的组织运行机制,也改造了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的组织运行形态。
在重新定义基层的过程中重塑共青团组织
“在重新定义基层的过程中重塑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之声”的发展空间,郑长忠如是说。
“通过27日的参观,每一个‘青年之声’的经验介绍都给了我很深的感触。”郑长忠说,特别是在企业层面上,许多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用网络的手段完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团建工作,完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表达,这一个命题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越发得到凸显。
团组织、青年组织如何走出去?郑长忠认为,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全球化背景下共青团组织空间能够得以展现,是共青团如何利用商网资源为我所用等的问题。
“因而‘青年之声’进一步发展,必须将网络社区建设逻辑与共青团组织形态重塑逻辑有机结合起来。”郑长忠立场鲜明地指出,同时提出应该注意几方面。首先,应该利用双赢的逻辑对现实组织进行动员,而不是行政化方式进行任务分派。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甚至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对信息整合与资源调配,建立政治营销理念,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再次,既要利用共青团自我建设的网站数据,还要充分利用开放性社会网络数据,实现在开放条件下推进“青年之声”建设与共青团组织形态重塑。最后,全团都要有意识将“青年之声”建设与群团改革以及组织重塑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定义基层,重新定义共青团服务青年方式,在赢得青年基础上,实现共青团的政治使命。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