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传统文化如何成为“网红”?习近平以文化自信打开传承密码

发稿时间:2017-03-16 09:21:00 编辑:曼文娇(实习)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 朱梦琪)从3月2日政协首场发布会开始,《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就立刻成为了今年两会的“热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茜 摄

  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谈到如何提振文化自信时,以“诗词大会”举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激起了人民群众对中华诗词的热爱,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还有很多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诗词大会”。 

  正如王国庆所言,中华文脉绵延相传,牢牢扎根于民间,再次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自信的重要判断。 
  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无疑为我国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世界面前彰显民族精神与民族特色指明了方向。 

  了解和熟悉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节目里所呈现的内容是我们国家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一个段落,这些内容决定了不论在哪档节目里面播、哪个时间播、哪个年代播都应该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受追捧与国家实力的增强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国家发展仅依靠现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也是不够的,必然有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支撑。“现在重新呼唤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右)做客中国青年网两会大家谈活动。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铭 摄

  “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同时,老百姓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反映出传统文化在百姓当中有着深厚底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相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广泛开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这样的节目也会越来越多。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认为,中华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其生命力从未消失。“现在大家比较有共识了,对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不仅该为之自豪,而且要传承弘扬。”在赵丽宏委员看来,有些年轻人仰望西方、崇拜西方,是因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不熟悉。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界联组会时,赵丽宏委员在会上讲述了多年前访问欧洲的经历。“在德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接待我时说:‘现在美国文化像洪水一样席卷全球,我认为只有你们中国古老、博大、丰富的文化可以与之抗衡。’当时我听到这话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一个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有这么高的评价;而忧的是,在中国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赵丽宏委员认为,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必须要对中华文化熟悉、热爱、欣赏,有自豪感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必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苏士澍作为两届政协委员,多年来,他一直在为书法进课堂奔走呼吁。今年两会上,他再次提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得到上百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接受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乐川 摄 

  “不论今后从事任何专业,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拥有多年教师经历的连辑代表同样主张,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只有让传统文化进入教材、进入教程、进入教法,润物无声地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让青少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诚的继承者。” 

  连辑代表建议,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性、思想性的内容为主。“历史上,基础教育首先教的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教他们待人接物的生活礼仪、思想道德,这些是中小学教育里最需要的,具有人生奠基性和社会基础性的。”连辑代表表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进入中小学教材,对于教育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迈上人生第一步坦途非常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铭 摄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现在到了初高中就彻底分科,除了打算报考中文专业的学生以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学习就停滞不前了。用高中水平的语文去适应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连辑代表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极其必要。 

  “走出去”战略让中华文化绽放异彩 

  赵丽宏委员坦言,与巴金、茅盾、陈明初等文化大家相比,当今这一代人有点“贫血”。“因为我们经历的时代曾经批判、扬弃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里也很少讲传统文化,我觉得必须得恢复过来。虽然我们的文化里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我们只要吸取其中的精华,就足以受用终生。”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铭 摄

  在赵丽宏委员看来,我国对于世界文化是极为开放的。“我们把所有西方的经典名著全部翻译成中文,甚至反复的翻译、出版,中国有很多人一生以翻译为生,还有很多专业的出版社,我们对世界的介绍是不遗余力。”然而,赵丽宏委员认为,正因为中国欠缺对本国文化的推介能力,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一直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中华文化也逐渐的得到重视。“我们的文化将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是明显的趋势。我们应该不断将文化中最深刻、最精髓的部分向世界展现,让他们认识到我们中国文化的的确确是世界上了不起的文化。”赵丽宏委员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连辑认为,民心相通的重点就是是文化的交流、合作、包容、理解和相互欣赏。 

  “取消这种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文化隔阂,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在这个前提下展开经济、外贸等方面的交往,因此,‘让文化走出去’也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连辑代表强调,中国向国际亮相的不光是经济实力,还必须有文化实力。而中国本土的、传统的、优秀的,经过历史检验的文化,才是走向国际的重点。 

  表演、图书、民间传统文化、书画艺术等是目前走出国门较多的几类文化艺术。连辑代表表示,“下一步,主张具有学术力量的文化应该重点走出去,在思想上、学术上形成碰撞,这种交流可能会变得更深刻,更有内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