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开讲》第3期举办 话剧《呼吸》主创说社会焦虑
发稿时间:2017-04-01 16:06:00 编辑:包晗(实习) 来源: 中国青年网
3月31日,“青年之声·戏剧开讲”第二季第3期:《呼吸之间——一次关于社会焦虑的戏剧呈现》走进北京人艺菊隐剧场,邀请话剧《呼吸》主创团队,讲述文艺青年如何“玩”戏剧。 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马慧娟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1日电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北京的房价,好像很多年轻人的梦想被高房价打压了,引发了普遍的焦虑。这种焦虑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大家会觉得未来生活没有保障、不稳定,包括即将进入中产状态的年轻人,其实大家并没有稳定下来。”中间剧场总监、《呼吸》制作人满顶如此介绍将这部剧搬上中国舞台的初衷。
中间剧场总监、《呼吸》制作人满顶。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马慧娟摄
满顶与该剧的剧本翻译张于,主演孔雁、李嘉龙一起就剧本翻译、呈现的本土化,演员与剧中人物的距离,中国演员与外国导演的配合,艺术呈现如何回应观众的心理预期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并回答现场观众与网友的问题。
《呼吸》是由上海椎剧场出品、中间剧场联合制作的最新力作,讲述了一对情侣,从恐惧生育到女方怀孕流产到分手再到结婚生子的曲折过程。故事以对话建构,主人公是一对感情关系稳定的女博士与男音乐人。在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场景(宜家购物)中,“孩子”的话题一触即发,引得两性关系的天平逐渐失衡。
话剧《呼吸》剧本翻译张于。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马慧娟摄
《呼吸》是张于在2014年一个戏剧节上注意到这个剧本的,“印象很深,当时就想拿到国内来做,感觉这种人物塑造特别丰满,很少在国内舞台上看到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张于说。话密、焦虑、主导、雄辩,爱做道德判断而又善于原谅自己,女主人公的这些特点,剧本从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个国际合作的项目,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导演、演员和观众,满顶和其他主创人员认为,翻译及呈现的本土化问题,尤为重要。“我觉得艺术作品不是来解决问题,是提出一个问题,因为一个对于孩子所引发的对未来不安全感,引发的焦虑是这个作品提出的一个话题”满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