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青年之声”专家:让青春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发稿时间:2017-05-05 13:27: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5月4日,在中国共青团成立95周年来临之际,“青年之声”成长服务联盟举办“重温团的历史,深化从严治团”在线交流活动,邀请国内青运史研究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玉琦(中),“青年之声”成长服务联盟专家、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副研究员胡献忠(右)一起,回顾历史、剖析现实、感知未来。 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马慧娟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5日电(特约记者 马慧娟)5月4日,在中国共青团成立95周年来临之际,“青年之声”成长服务联盟举办了“重温团的历史,深化从严治团”在线交流活动,邀请国内青运史研究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玉琦与“青年之声”成长服务联盟专家、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副研究员胡献忠一起,回顾历史、剖析现实、感知未来。

  共青团是一所大学校,团干部与团员在这里共同成长

  如何理解共青团?胡献忠指出,如果从字面上看,“共”指共产主义信仰,是政治属性;“青”指青年,是特殊年龄段的固定群体;“团”指组合形式,是群众团体。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既有理想又有信仰,既服务社会又服务青年。如果再往深层次讲,中国共青团既具备“准政党”的属性,又具有“准政府”的功能,还具备“社会组织”的灵活性。所以说,共青团是一个复合型的青年组织,它能够将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李玉琦认为,在党的文件和团的文件中,对共青团职能的定位有桥梁纽带、助手后备军、生力军突击队等。他说:“还有一个重要职能甚至说根本职能是‘学校’,就是育人。这是党缔造团的初衷,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团工作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团章》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有人说这句话是虚写。其实不然,共青团就是一所在实践中培养人的大学校,这是对全体成员和工作对象的要求。所以,团的岗位不简单是一个职务,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团员需要学习,团干部也需要学习。”

  搞不明白党的发展逻辑,也就理不清团的发展逻辑

  李玉琦指出,中国共青团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紧跟中国共产党,做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所以共青团历史分期和党的历史分期是一致的,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虽然共青团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政治组织,在不同阶段有其自身变迁的特征和节点,但总体上是可以纳入党史分期的大概念之中的。

  “党组织和团组织诞生之后,从价值理念上看是党团同构,从策略行动上看是党团联动。所以,要想理清团史,首先要搞明白党史。党史既是团史发展的大环境,也是团史发展的主线。不了解党的历史,想理清团的历史,无疑于盲人摸象。”胡献忠说。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团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从严治团,这符合‘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政治逻辑。对团干部的治理应该比一般党政干部更加严格一些,但对团员队伍治理不能完全照搬党员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因为团毕竟是群众组织,不是政党组织,要结合青年群众组织的特点进行严格管理。”胡献忠进一步阐述道。

  青运史研究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玉琦回答网友问题。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马慧娟摄

  历史传承对当代共青团改革展尤为重要

  李玉琦认为,人类社会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继承中前进,昨天、今天和明天紧密相连,这里不可能有跨越,只能相互承接。任何个人都只能在既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面对自己所面临的现实。而现实也与历史密切相连,认识现实不能离开历史的传承。

  “在细细品位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明白很多道理,包括怎么生活、怎么工作。历史发展是连续的,共青团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习总书记讲不忘初心,作为广大团员青年,了解95年来共青团是怎么走过来的,对做好今后的青年工作有重要影响。”李玉琦说。

  胡献忠强调,很多人对的历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和一般认知,如果用大历史的观点,把各个时期打通、整合,尤其对重大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的比较和参悟,就会见常人之未见。

  “共青团有着厚重历史和光荣传统,但发生十几年前、甚至90多年前的事情究竟对当代有多大意义和价值,不少人是存有疑问的,其实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挖掘。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论昨天还是今天,人们面临困境时寻求出路的逻辑思考是相似的,处理问题时权衡利弊的实践思维是相通的。”胡献忠说。

  共青团工作的主要挑战来自网络社会和世代转换

  关于当前共青团面临的挑战,胡献忠分析道,进入21世纪以来,共青团工作受到网络社会生成和青年世代变迁的双重夹击。从网络社会生成的角度看,一是纷乱的网络思潮对共青团引导青年产生很大阻力;二是快速迭代的信息技术所催生的新动员方式,对共青团组织青年带来更大难度;三是颠覆传统的互联网思维对共青团工作思维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青年世代的变迁,胡献忠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青年政治意识形态的渐次淡化,可能会导致政治价值理念的无效灌输;二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青年就业压力增大;三是社会结构转型至今产生出的阶层板块固化态势,使青年向上流动通道变窄、机会变少;三是当代中国的人口结构转型的新状况,比如男女比例失调严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等,可能对青年的生存境遇形成很大压力。

  “所有这些,极易造成青年对政府、对社会的不满意,这对共青团工作乃至党政工作都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胡献忠说。

  “其实90多年来,共青团是在不断应对挑战和时代变化中推动自身变革和事业发展的,包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共青团的改造和重建,一直到今天,从未停止过。”李玉琦说。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副研究员胡献忠回答网友问题。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马慧娟摄

  共青团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自身的四个回归

  2017年是共青团的改革攻坚之年,对共青团改革如何理解?胡献忠指出,共青团改革的核心是密切与青年群众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要实现四个回归。

  关于“回归初心”,胡献忠认为,就是要常怀出发时的承诺与信念。1922年团一大提出团的主要功能和目的一为实现青年利益,二为塑造青年精神。也就是服务青年和引导青年,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能偏执,缺一不可。

  什么是“回归常识”?“共青团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社会性,对青年讲政治,把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是一句空话,要通过服务青年这样的社会功能来实现思想引导,要运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场景,解答青年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困惑,来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胡献忠说。

  如何理解“回归理性”呢?胡献忠强调,在传统政治走向世俗化、传统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任何工作要想形成社会影响,越来越需要依赖于扎扎实实的精雕细刻,需要通过大量耐心甚至繁琐的事务,通过落到实处的服务项目,来一点点找回共青团的公信力。

  对于“回归梦想”,胡献忠说,“共青团不是为青少年提供个性服务的普通社会组织,最终要从思想上给青年以启迪、以引领,承载着青年的梦想和未来,是召唤青春梦想的七彩空间和青年的精神家园。不管发展到什么时代,都要把准这一定位。我们也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共青团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励志青年的‘梦之队’”。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办,“青年之声”成长服务联盟、中国青年网、中青视讯·手机电视台承办,旨在通过回顾历史,汇聚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力量,更好地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