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上B站看弹幕的85后导演:立志将党史拍得更好看

发稿时间:2017-07-01 10:28:00 编辑:包晗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青春绽放跟党走 同心共圆中国梦”系列报道①

  上B站看弹幕的85后导演:立志将党史拍得更好看

 

85后新锐导演赵启辰,代表作纪录片《河西走廊》、《重生》等。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张群 曾繁华 实习记者 刘一梦 )“以年轻人的视角去阅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并把它拍摄成一部精美的纪录片呈现给观众,是我们年轻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近日,记者走近85后新锐导演赵启辰,邀他与广大青年网友分享党史纪录片《重生》台前幕后故事。

  党员身份 坚定《重生》创作的理由

  为何拍摄一部党史纪录片?“我是一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这是我接到党史纪录片《重生》拍摄任务时非常坚定创作的一个理由。”作为新锐导演,赵启辰监督指导并制作了近40集纪录片作品,其中《河西走廊》、《重生》、《东湖梅岭毛泽东》、《北上——长征在哈达铺》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专注中国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拍摄,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与赵启辰是一名共产党员所担负的责任使命密不可分,党史纪录片《重生》就是他将党员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体现。

  163个重要景观节要的历史瞬间、174位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6个月呕心沥血、5集共计260分钟成片……纪录片《重生》通过强化剧情式叙事的表现方式,以搬演的形式,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到新中国成立28年间为实现中华民族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而走过的峥嵘岁月。赵启辰坦言,拍摄这样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录片并非易事,“拍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具体史料进行严密考证,在有限空间里创作出让观众接受并喜爱的影像内容,这是一次非常严格的挑战。”

  关于纪录片名字“重生”的由来,赵启辰解释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纪录片名字“重生”正是取义于此。

  在赵启辰看来,作为一部党史纪录片,以“重生”命名主要蕴含三层意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重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生,同时又是创建者自身的重生。

  “所谓中华民族的重生,是指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赢得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篇章;在这段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创建到星星之火,再到燎原之势,并最终历经艰难险阻带领人民成立新中国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的重生;而对于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来说,这是一次信仰的追寻之旅,此乃是创建者自身的重生。”赵启辰这样解释。

  抓住细节 增强其历史真实性

  “我们在《重生》拍摄过程中着重对细节下足功夫,最大限度地增加其历史真实性。” 赵启辰介绍说,纪录片中涉及的每一个环境、场景、人物及心理状态都进行了详实考证。

 

党史纪录片《重生》片中镜头。资料图

  在拍摄筹备阶段,赵启辰用了整整两个月、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大量翻阅党史、重要人物回忆录等史料,以便于形成对于事件的完整描述。

  “只有认真去了解每个场景,仔细考证每个细节,才能将片中塑造尽量还原到本真的样子。”赵启辰告诉记者,细节考证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像一个学历史的学生,也越来越感到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资料还远远不够。

  以《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考证为例,《共产党宣言》早期流入中国时并没有中译本,李大钊翻译了其中某些部分,但是没有将整本册子翻译完毕。而据史料记载,《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是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一些学者进行翻译的,由此说明德文封面的《共产党宣言》是从李大钊手中流传到陈独秀,而后进行翻译的。

  “捕捉到这个细节后,我们在拍摄李大钊和陈独秀分别那场戏时,让李大钊交给陈独秀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德文封面的《共产党宣言》。”赵启辰说,考证后的细节能增加纪录片的内容与信息量,丰富观众的观感,而细心的观众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更多背后的故事。

  “我们在创作之初就希望把《重生》打造成一部全年龄段都喜爱观看的党史纪录片,年轻人群体是我们更为主打的观众群。”在筹备阶段,赵启辰团队立志要将主旋律的党史拍得更好看,“相比传统历史纪录片,《重生》主要运用了全情景再现式拍摄,用‘搬演’形式再现历史时期中所有重要的历史瞬间。”

  为此,赵启辰会去B站上看网友对《重生》的弹幕。“一些创作者和导演不太接受弹幕,觉得这样会打扰作品的观赏性。”赵良辰则认为,通过两万多条弹幕,自己明确地了解到观众是否接受片子的创作和设计,是否喜欢片子的史观和呈现历史的方式。“网友的讨论有时候还补充了影片的信息量。让我们作为创作者也学到了很多背景知识。”他说,“这其实是一个挺好的体验。”

  《重生》是创作历练 更是对党史的学习

  “党员究竟有什么不同?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该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是我在创作《重生》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150多个工作人员、6个月的艰苦创作、中国共产党28年艰难奋斗史……纪录片《重生》对赵启辰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创作上的历练,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是对革命先辈坚持信仰、坚守理想的一次全面学习。

  “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因为它代表了所有青年应该具备的品格,应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应该坚持的信仰,对每一位青年党员都具有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学习。”赵启辰说。

  在第四集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会议场景拍摄时,剧组意外发现了一张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与会代表的合影。“我们想找一面墙把当年照片上的细节再现出来,没想到真的在桥儿沟天主教堂后面教室的门口找到了这面墙。”赵启辰说,为了再现这一经典的历史瞬间,这个镜头排练了近30分钟。

  “大家都觉得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先辈们可能没有想到,多年后,有一群年轻的共产党员,在同样的一个位置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来纪念这段岁月,纪念这段历史。”赵启辰感慨道。

  在拍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小故事,让赵启辰欣喜不已。《重生》的最后一场戏中,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前一天发表经典对话“进京赶考”的一幕:他面对夕阳,静静地坐在西柏坡的山崖上,有人来叫他并把他搀扶起来,而后几人一起展望美好的明天。

  “正好拍摄当天天气预报预测可能会下雨,我们找好了角度,将机器安放在能拍到夕阳落下的位置,一切准备就绪,但就是阴云密布,一直等到将近晚上六点钟,突然,太阳落到天边从云缝儿里钻出来,云缝儿里透出了万丈的金光。”赵启辰回忆说,他呼叫机器组员赶紧拍摄,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个镜头、这个瞬间抢拍完毕,这一可遇不可求的难得机遇让全剧组人兴奋不已。

  “杀青!”当赵启辰说出这个指令之后,所有组员拥抱在一起,他们为自己演绎了中国共产党光辉峥嵘的历史而感到骄傲,也为150多个工作人员50天的艰难拍摄感到不易,“我们确实做了一件可以让自己骄傲很久的事情。”赵启辰说。

  “使命”、“火种”、“抉择”、“淬炼”、“缔造”,就像每一集的名字一样,纪录片《重生》生动再现在了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稚嫩走向成熟,从艰难走向辉煌,从一个只有13个人的小集体成长为一个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政党。

  赵启辰表示,接下来,他计划将《重生》打造成一部分为上、下集的电影,并走进校园院线,让更多在校初、高中生及大学生观赏到这部党史纪录电影,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走过的艰苦奋斗历程,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接受精神洗礼。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