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拒绝“隐居” 海丝遗迹应当重新“上线”
8名大学生再次走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

发稿时间:2017-07-11 21:31:00 编辑:王冬伟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处境尴尬的宝云寺遗址信息碑。通讯员 朱诗怡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刘尚君 通讯员 朱诗怡)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大运河南段出海口,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老外滩的历史比上海外滩还要早20年。在这里,欧陆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比如1872年建造的江北岸天主教堂、1880年建造的英国领事馆旧址等,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之一。

  然而,很多“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如今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近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文学与文化研究会学生继去年调查甬江流域16处海洋文化遗迹后,再次组成“海丝·寻踪”调查小分队,继续对其他12处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进行实地调查走访。

  该校的学生社团浙江文学与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9年,主要致力于地方文学的研究和地方文化遗产的调查。自成立以来,该社团每年暑假都会组建小分队开展“宁波市文化遗产”调查,至今已经对宁波市名人故居、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抗战遗址、甬江流域海洋文化遗迹等进行了专题调查,同时会将他们的调查发现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保护文化遗产,或者将成果提交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该社团也已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社团。

  今年,他们通过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的调查,发现这些遗迹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处境尴尬,缺乏有效保护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清廷“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建造了英国领事馆,俗称“大英公馆”。

  已被施封的英国领事馆旧址。通讯员 朱诗怡摄

  曾经繁忙的英国领事馆,现已无人问津。旧址门口随意停放着几辆轿车,门上贴着一张今年6月12日某部队施封的封条。透过门缝可见,里面杂物堆积,仅存一幢空置的主楼(办公大楼)。楼屋已无人管理,窗户玻璃残缺掉落,围墙外则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从附近军事管理处相关人员处获悉,英国领事馆旧址将封一两年,或许会重新修建。

  处境同样尴尬的还有位于海曙区的宝云寺遗址。

  宝云寺遗址上已建了镇明中心小学操场,在县学社区内还留有一块石碑。与其说是纪念碑,在居民眼中,它更像是摆放物品的“石桌”。石碑周围杂乱不堪,可以看到随意摆放的公用拖把、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石碑的上方甚至拉起了晾衣绳,零星挂着几个衣架。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到扎心,“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竟沦落至此。

  天宁寺塔设在路边,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由砖瓦构成的塔身已有破损现象。

  天封塔内仍有部分游客参观,但塔内涂鸦比较严重。塔内楼梯比较狭小,“小心碰头”这类标志不够明显,很容易碰头。

  遗迹“隐居”,旧址无人问津

  句章古城遗址。通讯员 朱诗怡摄

  句章古城遗址位于江北乍浦乡城山渡,仅有一辆公交车可以直接抵达。遗址旁的道路泥泞不堪,旁边是一间工厂,附近还有少数村民居住。从村民处了解到,句章古城遗址几乎没有人来过,除了前几年有些考古人员来造访过,甚至有些本身就住在附近的村民都不知道这还是一个“海上丝绸之路”遗迹。

  问卷调查发现,对于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自认为对它“非常熟悉”的仅有4%,而“不太清楚”或“毫无了解”的多达39%。

  不应遗忘,救救那些遗迹

  缺乏保护的天宁寺塔。通讯员 朱诗怡摄

  宁波先民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迹。但是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遗迹,却缺乏足够的保护。70%的市民认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保护“一般,基本遗迹保留”,而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63%的人认为是“遗迹保护部门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使其不受关注”,51%的人认为是“市民对遗迹保护认识水平不高,导致随意破坏”。

  调查也发现,90%的人表示想了解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64%的人赞成对它们进行开发利用,同样也有64%的人表示会参与到遗迹保护的行动中来。当然,市民对如何保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61%的人认为当下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其次是“市民保护意识不够”。76%的人认为遗迹的保护应在“保护遗迹意识的宣传推广方面”予以改进,同样,71%的人认为加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保护的最佳对策是“构建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传播体系”。

  调查小分队呼吁:“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不能被遗忘,希望每个市民都能用实际行动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一起寻找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根脉。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