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你如何看待择校与教育公平?

发稿时间:2017-07-31 14:08: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从炙热的“中招”到火热的“小升初”,不知何时又有了逐渐升温的“幼升小”,热闹的考试学校门口挤满了忧心忡忡的家长。

  一直以来,教育改革牵动着家长们的心:义务教育方面,大城市的孩子统一就近入学,择校、托人逐渐成为历史,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教师待遇也在改善、提升;高等教育方面,“育分”转向“育人”,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逐渐淡出,考生有了更多选择,高校则得以松绑减负;职业教育方面,国家加大资助力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义务教育:补上短板、教育扶贫,稳步推进资源均衡化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公平是最重要的价值追求。过去5年间,大城市的“择校热”及贫困地区的教育薄弱问题,因为一系列改革举措而取得了显著改善。

  过去,每到义务教育入学季,找门路、拼关系、托人情,是家长们的“必修课”。从去年开始,“择校”这个词也逐渐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就近入学政策

  这一切均得益于从2014年开始的、北京等多个大城市推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改革举措。为保证过程透明,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投入使用,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并纳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每个孩子该就近去哪所学校,一目了然。

  不只大城市,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化、教育扶贫,也在扎实推进。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的代乾教学点,在海拔3400多米的雪山深处,仅有13名学生。“以前,这里条件艰苦。‘全面改薄’以后,学校条件好转,新安装的热水锅炉供暖系统24小时恒温,暖和极了。最重要的是,教师待遇显著提升,老师们肯留下来了。”在代乾教学点28年的藏语老师张拉毛东智介绍。

  而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所所为贫困儿童提供的思源学校拔地而起,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

  高等教育:从单纯看分走向全面育人,高校松绑减负

  高考有着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属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改革的方向是追求公平与科学,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同时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逐步淡出舞台,更多的选择权被交还给了学生。

  此外,《实施意见》既进行了顶层的制度设计,又规定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改革步骤。自《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先后颁布了本地区改革方案。2017年,在上海、浙江两个试点地区,第一批学生按新方案进行“新高考”。其他各省则将分批进入方案实施。教育部还明确了减少奖励性加分,连续增加“985”和“211”高校在连片贫困地区的招生名额。

  高考招录方式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方式的优化。浙江、上海的高中,教学活动已经变得大为不同,开始全面实行“走班制”。一些小学、初中提早动起来,北京市各小学纷纷推出“乐考”与“乐学”,代替传统的评价与教学方式,考场变身“采摘园”,考分变成“小星星”……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高考入学考试方式、内容以及高校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将倒逼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打破传统教育壁垒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现如今,新的互联网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教育空间。“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资源外教师资不足、地域移动的不便作出了积极的改善。

   一方面,互联网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和价值,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壁垒,使人们可以通过多视角与多种选择方式学习各学科的知识,能够有效拓宽知识来源与获取途径。

   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也是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互联网+教育”是教育模式与服务模式的创新,依靠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信息时代的需求,教育行业只有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变革与创新,不断融入富有时代气息新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顺应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青年之声瞭望台,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图片进入瞭望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