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
发稿时间:2017-08-14 15:27: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出门,你还带现金吗
随着数字货币研究逐步深入,移动支付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使用逐步推广,非现金支付的场景越来越普遍。
“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现金”,已成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据调查,超过70%的人在只能用现金支付时,才会使用现金,100元的现金他们可以用一个多星期;84%的人表示,“不带钱、只带手机出门”可以很“淡定”。小到买瓜果蔬菜,大到买房购车,我们和现金见面的机会真是越来越少了。
“无现金”争议在哪儿?
8月初,本应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正面迎战“无现金”消费的大日子,但是这场筹备已久的活动,却最终以“雷声大雨点小”的方式收场。
据报道,央行武汉分行曾就此事约谈过蚂蚁金服,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无现金城市周活动中去掉“无现金”字眼;二是撤掉所有含有“无现金”字眼的宣传标语;三是公开告知参与商户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尊重消费者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提高非现金支付比例、减少现金的使用,一直是央行所提倡的目标之一。但是相关企业在商业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和误导公众的现象,“挑战了相关部门的底线”。
董希淼认为,“无现金”这样的提法是不严谨和不科学的,容易误导公众以为现金会消失。
给消费者选择权
事实上,对于非现金支付,监管层其实是持鼓励态度的。1988年出台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采取转账方式进行结算,减少使用现金”。
这是因为现金支付不通过第三方,往往难以追踪资金流向,大额现金交易更容易滋生灰色交易、非法交易、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而“无现金社会”所引发的争议在于,应该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董希淼指出,在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多种支付结算方式将继续共同存在。因此,在非现金支付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肯定非现金支付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公众支付结算习惯,由公众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支付结算方式。
走向“无现金社会”要先正视现实
不过,虽然我国已具备一定条件,但距离真正无现金社会还有遥远的路要走。
首先,中国人口众多,文化水平不均衡,农村广大地区除了新型农民之外,还有相当人口比例的农村中老年人对互联网数字货币支付不熟悉。加上广大农村中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有大量农副产品要到集贸市场交换,如果离开了现金会更加不便,并增加农民结算支付成本。
再次,支付安全问题也需要考虑。一方面,我国无现金支付技术还存在不少漏洞,身份证与手机验证码的安全验证技术并不能完全保障无现金支付的安全性,如新型网络诈骗、电信诈骗增长;黑客的风险会更高;也增加了账户信息外泄的风险等。另一方面,移动支付也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目前很多支付平台都会要求消费者进行实名认证,还需要绑定银行卡,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出去,或是手机遭到病毒袭击,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损失。
因此,虽然“无现金社会”是大势所趋,但不能操之过急。
内容图片综合自网络
(点击图片进入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