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下沉”团干刘智博:乡亲们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骄傲

发稿时间:2017-08-25 09:02:00 编辑:包晗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用脚步丈量青情、以实干增色团徽。2015年以来,全团各级团干部秉承着“服务青年在基层、工作落实在基层、本领提高在基层、作风转变在基层”的理念,让深入基层、联系青年成为了常态。截至目前,团中央和团省(区、市)委机关分四批共选派了专职干部1391名“下沉基层”,占到机关干部数(除内部管理岗)的96.2%。为了更好地还原团干风采,用笔触勾画出下沉工作图景,中国青年网特推出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诉说团干心语、发出“青年之声”。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青年网8月25日北京电(记者 曼文娇) “忙碌并快乐着,辛苦并收获着,历练并成长着。”谈到自己下沉基层聚焦扶贫的工作,团内蒙古自治区委统战联络部副部长刘智博用这样简短的几句话做了总结。六个月的下沉,一年多的驻村,刘智博既是下沉干部、又是扶贫队员,在实实在在为当地青年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路上,刘智博付出着、收获着。

 

刘智博(右一)到贫困户家中慰问。本人供图

  下沉基层,工作就要放下身子踏实干

  初到诺勒嘎查(嘎查:村),刘智博就为眼前这个地处内蒙古扎赉特旗胡尔勒镇的小村庄感到揪心。扎赉特旗是国家级贫困县,而诺勒嘎查又位于当地有名的贫困地区“北八乡”,情况更是不容乐观:集体经济匮乏,许多家庭处于贫困;农耕历史只有几十年,仍然有人不会种地;村民走不出去,项目引不进来……

  “扶贫,精准扶贫。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从2016年2月第一天来到这里,刘智博就在心中这样告诉自己,也迅速地行动起来:一垄一垄地丈量村里的土地、挨家挨户地调研家庭情况,刘智博马不停蹄地为全村制定脱贫计划,为了真正达到精准,他甚至还为每户制定了脱贫方案,为每人制定了帮扶措施。

  “原来嘎查全都是土路,下雨天根本没法走;河水阻断出行道路,村民只能一步步踩着石头过河;许多贫困户家里的墙是石头垒起来的,十分不不牢固,也不安全……”回忆起诺勒嘎查之前的情况,刘智博的语气中依然透着一丝担忧。如今,在嘎查两委和刘智博的努力下,泥泞脏乱的小路早已变成了干净平坦的“青春路”,阻断村民出行的大河上也架起了“青年桥”,破旧危险的石头墙砌成了美观安全的砖墙,60盏路灯项目和750亩经济林、生态林项目也将于近期实施。

 

“青年桥”、村民院墙等村内设施原貌、现状对比。本人供图

  嘎查里的“硬件”设施得以改善后,刘智博最挂心的还是村民的收入问题。“种玉米和养羊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现在玉米和羊的售价都比较低,除去一系列成本,基本赚不到什么钱,遇到灾年可能还要赔钱。”

  这些情况刘智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不断思考,他看准了“肉驴养殖”这条既能直接增加百姓收入又能扩大再生产的特色产业。在他的协调下,扶贫工作队与嘎查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贫困户全体大会,议定肉驴养殖项目各项事宜,经过近2个月的努力,该项目终于成功落地,预计每年可以为每户贫困户增加1万元以上的收益。前几天,嘎查将从辽宁引进的66头基础母驴,2头种公驴,分配到了贫困户家中。“5月份嘎查就给我们落实了肉鸡、笨猪养殖,这回我又分到了两头驴,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儿了!”牵着驴的贫困户高兴地说。

  “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延伸特色帮扶。”刘智博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扶贫必须从这几个方向全面入手,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斩断“穷根”,为青年打通创业就业渠道

  “在诺勒嘎查只有极个别青年创业、打工,大部分青年都选择留在家务农、养牧。”刘智博所在的嘎查,99%的人口是蒙古族,耕种、养牧是一代又一代的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即使偶尔有青年想要打破这种禁锢,也会因为各种原因退却。“一个叫嘎尔迪的小伙子承包工程,收入不多,但工程款却被拖欠得厉害。另外几个青年开商店,只能维持简单的经营。由于缺乏技能和语言交流困难,外出打工的青年只能干一些体力活,经常干三天、停五天,有时候还结不了工资,很不稳定。”刘智博说。

  除了这些原因,家庭也往往成为青年的羁绊,当地青年结婚普遍较早,很多人20出头就已为人父母,上有老下有小。许多家庭还有病人需要照顾。刘智博说:“有一个叫白塔拉的小伙子会操作挖掘机,开挖掘机每个月能挣5000块钱,但和他相依为命的老父亲瘫痪在床,白塔拉只能留在家里。”

 

刘智博(左二)与大连雁鸣企业集团公司对接劳务输出工作。本人供图

  面对这样的“村情”,刘智博选择了积极与企业进行对接,邀请他们到诺勒嘎查举办招聘会。由于他邀请的企业所需要的大部分岗位对技术要求不高,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现在已经有一部分青年通过这样的招聘参加了工作。一些一辈子没走出过扎赉特旗的人真正走了出去,不再畏惧外面的世界,给青年打开了一条有组织、正规可靠的创业就业途径。

  精准帮扶,绝不放弃每个有困难的人

  2016年12月,@内蒙古团委 一条题为“我想活着,为母亲撑起这个家”的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微博下大家捐款的消息汇聚成了一道暖流,温暖着白血病患者红玉,而红玉正是诺勒嘎查少见的大学生。

  2012年考上大学的红玉可以说是全村人的骄傲,然而不幸的是,2015年10月,年轻的她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祸不单行的是,红玉的父亲在2016年夏天因肝癌去世,失去顶梁柱的家为给她治病还借有外债几十万,已经是山穷水尽。

  正在嘎查下沉的刘智博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救助红玉,那段时间里,工作繁忙的他还经常不辞辛苦地奔走于民政、红十字会和各类公益基金以及媒体之间,为红玉寻求“生路”。在他的协调下,内蒙古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专门为红玉搭建捐助平台,团中央官方微博、内蒙古共青团网站、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进行综合报道,各方力量一同为红玉努力着,最终募得资金超过6万元,全部用于了红玉的治疗,目前红玉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他(刘智博)为我们村里引进许多项目,还给我们修路。我是白血病患者,他给了我们家很多帮助。”质朴的红玉话并不多,但是提起刘智博,她不停对记者重复着一句话:“他人很好,很善良,很亲和,村里人都喜欢他。”

 

共青团中央微博转发内蒙古团委发布的微博。网络截图

  红玉病情稳定出院后,刘智博隔段时间就会到红玉家中探望,他告诉红玉:“我们要一起努力抵抗病魔。只要你需要,我随时准备着帮你。”

  无畏困难,乡亲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你知道牛马身上的蚊子有多大吗?”刘智博半开玩笑地问记者。“到了夏天的晚上不敢睡觉,蚊子从门缝里飞进来叮的身上全是大红包。冬天冷的时候,气温零下三十多度,在宿舍里也得穿上羽绒服,晚上睡觉盖着两个棉被,可是脸漏在外面照样冻鼻子和耳朵。”即使是吃这样的苦,刘智博依然觉得一切都值得,他说:“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在基层做出成绩、让扶贫工作见实效。乡亲们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骄傲。”

 

刘智博(右二)到贫困学生家中慰问。本人供图

  基层工作困难大,扶贫工作困难更大。刘智博表示,资金、资源匮乏的问题,依靠自治区团委工作的重点倾斜,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等各优势资源协调补充, 甚至是结合“两学一做”活动由团区委各党支部与诺勒嘎查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最让他头疼的其实是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俗话说‘烧火棍子一头热’,其实工作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个别贫困户也会怀着等、靠、要的心态。我们真心真意帮他脱贫,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帮他一时脱贫一时,不帮又返贫,这种情况让人又着急又心痛。”刘智博说。

  为了帮助贫困户从心理上“脱贫”,刘智博常常与他们交流谈心,和他们一起干农活。刘智博说:“乡亲们大多不爱和陌生人交流谈心,但是当你真正俯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解决困难,他知道你真心对他好,就能接受你。”

 

刘智博(右一)和村民在一起。本人供图

  目前,团区委统一部署的“下沉”工作已经结束,但刘智博仍然留在了嘎查继续做扶贫工作。长期驻村难免孤独寂寞,刘智博觉得最愧对的就是家人。他的家在距离诺勒嘎喳1300多公里的呼和浩特,两地横跨内蒙古,往返需要40个小时。刘智博走的时候,儿子才14个月,现在偶尔回家,儿子总是用陌生的眼光看他,想要抱抱儿子,孩子却马上哭闹着跑开。

  刘智博的爱人靳芳哽咽着告诉记者:“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说,‘爸爸走了,爸爸去工作了。’虽然多少有些委屈,但他是团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嫁给他时就做好了他要牵挂更多人的心理准备,我们全家人会一直全力支持他工作。”

  “用诚心换取理解,用行动培养感情,乡亲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刘智博这样形容自己的“下沉”经历。在刘智博来到村里的一年多时间里,诺勒的贫困户由33户减少到了24户,他心底的成就感也随着这个数字的减少而不断增加。

  “‘下沉’和驻村的这些工作,让我这名机关团干部真正了解到了基层工作特别是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困难与不易,真正倾听到了青年朋友的诉求和期待,可以说受益匪浅。”刘智博表示,有了深入基层的经历,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以贴近青年实际、贴近青年需求为准绳,有的放矢地推进工作。

  相关链接: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一

  张晓博:在下沉工作中努力补好直接联系服务青年这堂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