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胜波:骑电动车走街巷的团省委秘书长
发稿时间:2017-09-08 19:58:00 编辑:包晗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用脚步丈量青情、以实干增色团徽。2015年以来,全团各级团干部秉承着“服务青年在基层、工作落实在基层、本领提高在基层、作风转变在基层”的理念,让深入基层、联系青年成为了常态。截至目前,团中央和团省(区、市)委机关分四批共选派了专职干部1391名“下沉基层”,占到机关干部数(除内部管理岗)的96.2%。为了更好地还原团干风采,用笔触勾画出下沉工作图景,中国青年网特推出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诉说团干心语、发出“青年之声”。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⑥
尚胜波:骑电动车走街巷的团省委秘书长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 张群)“下沉基层前会议比较多,下沉基层时是走在路上发现问题。”回忆起下沉基层的日子,尚胜波说,没有了固定的办公室,没有了繁忙的会议,他几乎每天都行走在街头巷尾,调研、谈话、思考,在基层获得第一手的鲜活故事。
尚胜波(中)孩子们写作业。本人供图
2015年,《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中首次提出“常态化下沉基层”这个概念,推动机关干部摆脱文山会海、走出高楼大院,在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常态化下沉基层?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团干部们有些许疑惑,但也迅速抓取了其中的关键信息——下基层。
“常年处理机关内部事务性工作,自我感觉与青年、与基层团干部远了,有恐慌感。”尚胜波告诉记者,“常态化下沉基层”是自己更加融入青年、了解青年的一个好机会,身处团山东省委秘书长这个岗位,要为领导决策服务,更应该做好表率。
2015年9月,作为第一批“常态化下沉基层”的团干部,尚胜波来到团济南市市中区委,开启了一段为期半年的新征程。
一桥之隔两份责 骑电动车走街巷
“团山东省委在八一立交桥南,团市中区委在八一立交桥北,只有一桥之隔。”尚胜波说,桥南桥北意味着两份责任。在桥南,他心系全省青年团员;在桥北,他担负起《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深化落实的重任。
事实上,走在基层与老百姓打交道,对尚胜波来说并不陌生。17年前,尚胜波曾在山东东营一个小镇上做过基层工作,是名副其实的从群众中一路走来的团干部。
“以前在基层,每天忙忙碌碌做些具体的事,很少审视自己的工作。现在下沉到基层,是用宏观的视角观察体味基层的工作,有横向的、纵向的比较权衡,对自己来说是种不同的学习体验。”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使尚胜波并没有对下沉基层有过多担心,因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人民服务。
下沉基层后,尚胜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团市中区委要了一本辖区团组织的联系手册,并按照上面的地址,一个街道一个街道地走访,“我平时是骑电动车跑,稍微远的,就坐公交车。”
尚胜波告诉记者,下沉期间,他很少待在办公室,一直在各街道走访调研,“倒也没觉得累,多跑一个地方,就多一分收获。”
三个半月的时间,尚胜波跑完了市中区17个街道,对每个街道的情况都做了详细的记录。他说:“我被基层干部包括党政干部攻坚克难、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所鼓舞,但是也为个别团干部不在状态、导致工作开展不到位的现象而感到忧心。”
摸清17个街道 志愿服务“熊孩子”
“2015年9月14日,到四里村街道调研。四里村街道是团(山东)省委机关所在地,今天应该算是到‘地主’家报到。四里村街道有5个社区,3.86万居民……”
“2015年9月22日,到魏家庄街道办事处调研。魏家庄街道办事处机关坐落在开放式小区里面一栋陈旧的居民楼上,是我跑的几个街道中办公条件最‘寒酸’的一个……”
“2015年10月23日,到济南68中突击检查。68中团委为每名入团积极分子专门配发了入团实录薄,入团申请书、志愿书填写也很规范……”
“2015年11月5日,到舜玉街道调研。舜玉路街道辖区有三‘多’:居民小区多、学校多(济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都有校区在这里,中小学有5所)、机关单位多……”
……
下沉期间,尚胜波有写工作日志的习惯,街道居民数、负责人基本信息、街道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等等,都了然于胸。同时,他还将自己的建议标在日志文末,待回访时与街道团工委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二七新村街道‘花young年华·青春启航’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就特别有意义。”下沉期间,尚胜波还化身志愿者参与其中,陪伴梁南社区的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的下午。
“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常规性服务,每天会有30名左右的青少年来此写作业、看书。”尚胜波告诉记者,为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与管理的社工和志愿者只有三四人,两个半小时的服务时间紧张而忙碌。
辅导功课、调解矛盾、整理图书……尚胜波跟其他志愿者一起,穿梭在课桌间,俯下身子为孩子们检查作业、讲解难题。平易近人而又有耐性十足的尚胜波深受孩子们喜爱,大家争先恐后地喊他“志愿者叔叔”。
尚胜波(左)到杆石桥街道调研共青团工作。本人供图
深入“拉手楼” 直面“蚁族”青年诉求
冬雨绵绵,寒风刺骨。2015年11月22日,尚胜波冒雨来到七贤街道“城中村”——后龙村,与在此聚居的青年零距离交流。
走进“后龙窝庄”牌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幕:坑坑洼洼的脏乱土路,横七竖八纠缠着的电线,随处可见的密密麻麻的小广告……
继续往里走,出租楼房林立,以四层楼居多,楼间距大约2到3米,行人通行十分狭窄,被当地人们称为“拉手楼”。而几乎每栋楼房入口处,都放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房屋出租。
“‘拉手楼’内光线昏暗,进去好一会儿眼睛才能适应。房子里面没有暖气,比外面还阴冷。”尚胜波告诉记者,出租楼楼梯狭窄,走廊两侧被分割成几平方至十几平方的格子房,每月租金约300元,屋内设备简单,标配是一张床、一台吊扇。
住在这里的都是什么人?
“村子里流动人口众多,以低收入群体为主,工资普遍在2000元左右,生活水平较低。”尚胜波说,因为房租便宜,外来务工人员、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会选择暂居于此。
在与租住青年交流过程中,尚胜波发现,很多租客缺乏安全感,相互交流互动少,娱乐活动单一,下班后通常是通过手机上网来打发时间,“还有青年反映,后龙村地势低洼,下雨时不好走。”
尚胜波想依靠团组织的力量为这些青年人做些事情,于是,他跟一些青年互相加了微信,通过新媒体与后龙村年轻人建立起长久联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迫切诉求。
后来,尚胜波提出在村里建立青年服务点的建议,与社工组织合作,长期开展青年服务,针对外来务工青年开展就业帮扶、法律维权、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服务。
在半年的时间里,了解基层工作,总结基层经验,发现基层问题,解决基层困难,服务基层青年,是尚胜波此行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下沉基层也带给他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尚胜波所言:“我对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共青团改革破解联系青年问题、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解决基层四缺问题的重要领域,我觉得大有可为。”
相关链接: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一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二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三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四
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系列报道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