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学子暑期实践追寻泰山皮影背后的“工匠精神”
发稿时间:2017-09-13 17:25:00 编辑:包晗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曼文娇 通讯员于晴 王玉琛 董云炜 张凌霄 唐浩然) 巍峨的泰山曾因长期被作为国家祭天“圣地”而享誉中外,然而泰山脚下,还有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传统文化浸润和现代文化的激发下历久弥新:那就是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泰山皮影戏。
泰山皮影岱庙剧场内景
2017年暑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的5名学生在岱岳脚下开展了“执灯寻匠影”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泰山皮影艺术馆、皮影艺术研究馆等历史设施的实地走访,并经过对多名泰山皮影戏文化传入的深度交流,详细了解这门艺术的前世今生。同学们发现,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今天,泰山皮影辉煌依旧背后,凝结的是那六百年来都不曾消逝的工匠精神。
匠情:泰山皮影传承之魂
实践团成员练习皮影表演
泰山皮影发源于六百年前,以六百年的时间浇灌一种技艺、树立一种品牌,依靠的首先是泰山皮影艺人炽热的匠情。老艺人们口述说,解放前他们带着油罐子、水壶、为谋生走街赶场;解放后他们吊着马灯,为歌颂新生活创作奔忙;七八十年代他们借着白炽灯,为锤炼艺术不舍昼夜;九十年代他们换上现代灯,为传承大业风雨兼程。
艺术家们的匠情突出体现在皮影制作过程的精益求精中。在皮影艺术馆里,皮影制作艺人张老先生的红布桌上铺满了零碎的皮影雏形与大小不一的刻刀,老先生平时很沉默,但谈到皮影就滔滔不绝:“泰山皮影和别的皮影不一样,别的皮影用牛皮用羊皮,我们用上好的驴皮。制作的时候刀工可是一绝,咱们这行有个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刻刀虽多但各有分工,可一点也马虎不得”。经过几天观察,实践团发现泰山皮影制作最妙也是最难的就是骨缝和骨眼,一套皮影形似还是神似,关键在刀刻、缝线、上色、连接等方寸之间的“细功夫”上,为了做好一个传神的皮影,艺术家们带起眼镜一坐就是大半天。实践团的同学花了一天时间,静静地看着老先生精雕细琢地创作着,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丝不苟地持着刻刀,一笔一划地去勾勒手中透亮皮影,由易入难地描绘出心中最美的图样,几缕阳光从窗棂透了进来,照在青黄透亮的皮影上,时间仿佛凝固在了昨天。张老这样的匠人,持之以恒地将艺术融入生命,正是匠情所在。
匠艺:泰山皮影发展之基
实践过程中,泰山皮影戏的传人们对艺术精雕细琢的态度,和对作品细节的极致追求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皮影表演所用的“乐器”
泰山皮影的匠艺突出体现在表演过程的身心投入中。泰山皮影第八代传人,泰山皮影第六代传人范正安老先生的外孙女朱玉馨介绍:“我们泰山皮影不仅和其他艺术不同,还与其他流派的皮影不同,其他皮影有一个行规是‘七紧八松九消停’,而泰山皮影人称‘十不闲’:‘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说是一人胜过千军万马也不为过。”皮影戏后台却并不像台前看得那样轻松,皮影大都是三到五根竹竿,皮影艺术家们大多单手操纵,或近或远或高或低,每一个动作都有内行独特的门道。团队中的两名女生很幸运地被老艺术家引领上台即兴表演一段皮影戏,两个人四只手,控制两个皮影人物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其间几次惹得观众哄堂大笑:在同学们手中,马是一匹只会移动不会奔跑的木马;主角也变成了一个只会动头四肢僵硬的人,足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不是空穴来风。
皮影的传统匠艺具有迷人吸引力,还在于其令人瞠目的绝活。传神的皮影经过雕刻上色,串上竹竿,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即将拉开帷幕。皮影表演者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全身都在调动着,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均由一人独立完成,“十不闲”也由此而来。两只手,一张嘴,一人便能演出一整场皮影戏,放眼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家的绝活。这项中国皮影界难度最大、掌握人数最少的技艺,目前仅有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先生一人完整地继承和保留下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传承者变成了年轻人,工具变得更专业,场地也变得更气派,戏目变得更花哨,但泰山皮影的根基没有变,依然是质朴的表演,淳朴的腔调和满满的热忱,相信这也就是600年泰山皮影发展至精的匠艺。
匠心:泰山皮影创新之钥
作为一门传统技艺,泰山皮影不断改革创新,既努力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断在当代大众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这背后凝聚着一代代泰山皮影艺术传人独具的匠心。
制作皮影的涂色用品
“来者何人?俺乃泰山石敢当!胆大的妖狼,竟敢在泰山上拦路吃人,俺岂能容你!”一阵热闹的锣鼓声,配上非遗传承人的绝活,一场妙趣横生、音影传神的皮影戏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出其不意的包袱夹杂着别具风味的泰安方言,石敢当这一皮影形象惩恶扬善、为民除害,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秉持和传承的良好品质。多迷人的故事啊。这场戏仿佛让实践团的同学回到了过去,那时没有精彩的电影,但有固执逐日的夸父;那时没有逗趣的“票圈”,但有倔强勇敢的精卫;那时没有“迷人”的游戏,但有刚正不阿的石敢当。六百年前,匠人们只有油灯,只有幕布,风餐露宿却也一如始终。更让人啧啧称赞的是,泰山皮影戏中居然还有《江南style》这样的现代剧目,看到大家喜欢的鸟叔和马也出现在了这么传统的文化门类中,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匠心独运,泰山皮影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无数皮影人的心血。72岁的范正安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表演皮影,并于2011年把泰山皮影戏演进了联合国“国际木偶艺术周”,在这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同台竞技的舞场上,一场泰山皮影赢得满堂喝彩,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认可和赞誉。团队很高兴的看到,在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的艰苦努力下,泰山皮影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却从未褪色,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瑰宝不仅没有因为外国动画影视作品的冲击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不断创新中逐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