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贯彻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一帖良药起沉疴 450年15代传承 只为一味末药

发稿时间:2018-01-11 15:17:25 编辑:秦亮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张其成。本人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张群)提起安徽歙县,人们总会想起动人心弦的国粹京剧,散发着书香气息的文房四宝,一望无际金灿灿的油菜花……

  在歙县,有一个医学世家被当地人广为熟知,那便是“张一帖”医学世家。“张一帖”一家被公认为历史悠久、当代影响重大的世医家族,据介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名医张扩,直到明嘉靖年间张守仁一代,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超高的医德,才使“张一帖”的名号声名鹊起,至今,已有15代、450多年的历史。

  一帖良药起沉疴 曾濒临失传

  据记载,张家世代医技精湛,治疗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症往往一帖药而起沉疴,故被称为“张一帖”。

  “其实,‘张一帖’包含两层涵义。”“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张其成吐露出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另一个意思就是一味祖传末药‘十八罗汉’,450多年来,我们把这一独家配方和技艺传承下来。”

  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张其成都会做末药。他介绍说,做末药工序很多,磨、冲、捣、炒等一样都不能少,还需要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加减药的各种成分。

  2010年,以张一帖内科疗法为代表的中医诊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是,就是这个留名青史的老字号,却曾一度濒临失传的境地。

  张其成外公是“张一帖”医家第十三代传承人,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按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医术只传男不传女,但是,唯一能够担任传承人的儿子却不幸夭折。这是“张一帖”传承史上的一大难题,张其成的外公痛下决心:把“张一帖”中断掉。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张其成的母亲张舜华于心不忍,12岁的她苦苦央求父亲要求学习医术。但是,张其成外公是个拘泥于家规家训的人,说什么也不让女儿学医。

  最终,在张舜华和其母亲的不断努力,外公妥协了,而前提条件是:女儿终生不嫁。

  不嫁,“张一帖”岂不是真的要断后了?于是,外公又退了一步:生的第一个儿子,必须姓“张”。

  张其成开玩笑说:“我就是典型的‘张冠李戴’,我的父亲李济仁是‘嫁’给我母亲了。”

  悬壶济世 各领域弘扬中医文化

  一个拥有450余年历史的医学世家,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除了拥有精湛的医术,也离不开其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

  张其成(后排右二)及其父母、弟弟妹妹。本人供图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这十六个字,从张其成记事起,便牢牢记在脑海中,更深深地烙刻在心里。

  “传统文化中的八德必须放在前面,我们家的独特之处在于后八个字。”张其成解释说,自强,是指要自强不息;精进,是指医术要精益求精;厚德,指的是传统的“八德”;中,是指中庸、中道、中观;和,则代表仁和、柔和、圆和。

  在张其成的心目中,母亲张舜华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不仅拥有超高的医术,而且有超高的医德。

  张舜华16岁时,便已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生。结婚当天,为了给病人看病,她错过了洞房花烛夜。就连坐月子也没有超过四天,就去出诊了。

  张舜华的家门前常常摆一个缸,夏天放些解暑的药茶,冬天就施粥。穷人看病,不仅不收诊费还送药。并且,一家人还常常在农村捐助修路、架桥。

  作为“张一帖”医学世家传承人,张其成从事的却不是中医临床方向专业,“我读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但却没未离开一个字——中。”从中医,到中文系,到医古文(中医古文),再到中医哲学,最后到中医理论,张其成涉猎了关于中医的各个方面。

  如今的张其成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医国学的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家两代人中,七个人全部是教授,在中医临床、中医国学、中医博物馆、中医科学等各个领域弘扬着中医文化。”张其成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