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七天八夜齐聚狂欢 千年文化创新传承——走进陇南乞巧女儿节

发稿时间:2018-08-15 11:41: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西和县长道镇大寨村的姑娘们穿上盛装,举行迎巧仪式。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摄

  中国青年网陇南8月14日电(记者 叶婉莹)“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近日,这首已传唱千年的歌谣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再次唱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们以一种特殊的民俗方式迎接属于自己的节日——乞巧节。

  乞巧文化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甘肃陇南的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时长七天八夜。女性们通过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满。在这几天,女孩子们可以从生产中解脱出来,尽情玩耍,节日过后则要结束欢快的日子,回到日常生活当中。所以,这个节日也被视为当地女子的“狂欢节”。

  

  祭拜“巧娘娘”的供桌上摆着巧果、巧芽等物品。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摄

  整个乞巧活动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七个固有程式,融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并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种民俗活动在甘肃陇南西和县和礼县的部分乡镇保存很完整,参与度也很高,并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陇南乞巧女儿节,成为女性展示智慧、技艺和美德的载体,体现了千百年来女性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娱巧。参与者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抒发情感、展示才艺。图中为一支乞巧队伍正在西和县长道镇大寨村巧娘娘前舞蹈。

  西和县姜席镇赵河村的乞巧队伍正在进行娱巧表演。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摄

  在乞巧过程中,临近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拜巧活动,观摩、交流和比试。图中几支礼县永兴镇和盐官镇的乞巧队伍来到西和县长道镇进行拜巧活动。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