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大学生实践团探寻黔南:将爱播满山间

发稿时间:2018-09-14 19:12:00 编辑:王冬伟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13(记者 李晨)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的20多名师生抵达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开始自711日始,为期1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由语言与传播学院耿梅芳老师带队,并邀请专业摄影师王雷老师和创业校友代表王文政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队伍里还有曾经的村官、退伍的大学生、学生兼职团委副书记以及语传学院一批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学生干部。实践由“探寻文化”、“传承历史”、“传递爱心”三个部分组成,活动主要在都匀市区和都匀毛尖的主要产地团山村开展。

  18天的实践,让实践团成员们走出以往的“舒适空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更给了他们一次发挥专业特长、传递温暖爱心的机会。

  

  走出舒适区,过一回“向往的生活”

  山间的朦胧薄雾还未全部散去,郭雨思便早早地从容纳着20余人的大通铺上醒来,踩着清晨温度略低的地板,她走到门边穿上拖鞋,端起脸盆与洗漱用具,来到她所居住的团山村龙子心希望小学外的河边。在这个假期断水、断电的希望小学里,起床后在河边洗漱,夜里抹黑在河边洗澡,早已成为郭雨思在团山村的生活常态。而让这个来自北京的女孩儿更不适应的是——刚到团山村的前几日,一到夜晚,整个小学便陷入无边的黑暗,仅有手机屏幕散发的一点荧光带来一些生气。

  723日到728日,郭雨思在团山村呆了六天五夜,而这五天六夜的体验,于她而言,是前所未有的。除了断水断电断网,郭雨思笑言自己过上了“向往的生活”,远离了大城市的车水马龙与喧嚣,她说,团山村的生活显得格外静谧、祥和。上午八点、中午十二点、晚上六点,是她带着实践团同学们前往当地村民家吃“农家饭”的时间,村民家的饭或许不精致,但却十足地可口,偶尔热情的村民们还会准备土鸡火锅,配上贵州当地特产的辣椒,滋味无穷。吃过饭后,郭雨思便带着实践团的同学们开展提前布置的各项任务:跟着八十多岁的茶农奶奶一起上山采茶、帮助村民们直播古法炒茶的过程、在“乱石丛生”的河中直播村民们打鱼、挨家挨户调研当地村民生活。七月的贵州,晴时阳光常常刺得让人睁不开眼,而在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黔南之地,实践团的成员们又常常被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打个搓手不及。郭雨思和同学们感受过村民们热情洋溢的款待,却也因语言不通在采访中遭拒。

  

  团山村龙子心希望小学的大通铺

  团山村的六天生活,让郭雨思的皮肤明显黑了不少,而这个“北京大妞”真的一点儿也不娇气,在骄阳当头的山间穿行时,她常常顾不上打伞,顾不上抹防晒霜,一件防晒衣伴着踏遍了小山村的各个角落。除了给实践团的成员们分配每天的任务,雨思还做起了整个实践团的“大管家”,来到团山村之前,购买住在希望小学时要用到的床铺、枕头、被子、脸盆、毛巾、水杯、棉签……大大小小的物件,每一笔账她跟着带队老师都仔细核对。当雨思被问到在团山村的生活苦不苦时,雨思提及了她来到团山村之前,在都匀“前进巷”时的生活,她说,前进巷里居住的都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里边的房间潮湿、阴暗,衣裳永远晾不干,偶尔“乱窜”的虫子常常让她担惊受怕,团山村希望小学里的大通铺看起来似乎好得太多。

  探寻桥梁文化,了解黔南特色

  郭雨思自711日抵达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以来,便扛起了这个来自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的拥有20余人的实践团的领队职责,在都匀市里时,除了夜里要前进巷的“恶劣环境”,她还和赵文宇同学一起带领时间团成员们探寻都匀桥梁文化、发掘贵州当地特色。

  赵文宇来自山西吕梁胡兰镇,民族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乡,她是郭雨思的同班同学,也是雨思此次都匀-团山行的亲密“战友”。在都匀,为了积累采访素材,联系当地桥梁学者、毛尖非遗传人以及协调摄影团队拍摄的重任落到了她的肩上,

  都匀素有“高原桥城”的美誉,仅市区内便有不同风格的桥梁近百座,近距离感受都匀桥梁文化是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前期的网上调研,实践团成员选取了剑江上包括文峰桥、百子桥、西山大桥、彩虹桥在内的几座著名桥梁,并在专业教师及摄影师的指导下,在短短两天时间内顺利完成大桥风貌的拍摄。拍摄期间,文宇带着同学们走访当地居民,克服语言障碍,深入了解到这些大大小小的桥背后的故事。

  最初,寻找采访对象是一件棘手的事儿,哪位专家更加权威?如何联系他们并劝说他们接受我们的采访?……一道道难题摆在眼前,文宇试过在网络上寻找联系方式,也试过通过交大老师联系在贵州当地熟识的学者。幸运的是,经过多方协调,她和带队老师与贵州省黔南州第一任老州长韦茂文取得联系,韦老先生对都匀的桥梁历史有过深刻的钻研,与韦老先生的交流打开了实践团系统了解都匀桥梁文化的窗口。随后,实践团全体成员还与《桥之韵》编辑索乾恩先生等人开展了一次座谈会,索先生等人对都匀桥梁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恋”。

  除了形态各异的桥,都匀的毛尖也享誉四方,文宇带着实践团成员顺着这一线索前往毛尖基地“螺蛳壳”,顺利拍摄到早上雾气蒙蒙的茶山还有几十年如一日采茶的茶农。毛尖非遗传承人张子全在此地接受了实践团成员的采访,他认真介绍了采茶、制茶工艺,耐心解答实践团成员们提出关于都匀毛尖茶的问题并带领实践团成员感受茶文化的非凡魅力。

  通过与韦老州长交流,我们了解到刺梨是都匀的又一大特产,其大面积种植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扶持,探访刺梨生产基地便成为本次社会实践的行程之一。在基地,不少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这一原本于他们而言陌生的水果——从生产加工过程到市场销售前景,从口感味道到营养价值,实践团成员用文字、用镜头一一记录了下来。

  爱心温暖团山,精准扶贫助农

  如果说雨思是实践团的“大管家”,文宇更像是实践团的“首席执行者”,在团山村,文宇带着大家展开了极富意义的推普活动,自接到教育部今年下发的这项实践任务以来,来自语言专业的她便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语言沟通不畅的前提下,让团山村的村民们理解并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如何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帮助他人。在团山村里的那些天,除了白天的走访村户、直播乡村特色活动、上山采茶外,晚上她便拉着几个同学一块编儿歌、找适合的推普教材、设计寓教于乐的小游戏……一场又一场看似简单的推普活动需要每天晚上几个小时的反复斟酌,让她开心的是,村民们参与推普活动的热情高涨,每当龙子心小学的广播响起,便有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坐在小板凳上听着来自北京的大学生教他们说普通话。九月中旬,赵文宇即将奔赴军营,着一身戎装为祖国奉献两年的青春,她说,在贵州的这段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明白为人民服务的意义,也让她知道,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一群人需要被帮助。

  

  赵文宇(右三)和同学们正在支教。

  除了推广普通话,教会村民防止电信诈骗也是本次都匀-团山行的重要任务,实践团里的退伍军人孟超杰承担起了这项任务。今年刚毕业的孟超杰常常被学弟学妹“笑话”为“大六学长”,在军营里扎根基层的两年磨练了他的各项品质。一听到今年学院要派一支实践队伍远赴贵州,他便主动请缨。作为团里为数不多的男生,孟超杰包揽了所有的“脏活累活”,实践团的成员生病了,也由他负责找村民送到市区里的医院。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理解并懂得如何预防电信诈骗,他也与几名同学一起编排简单易懂的小短剧和朗朗上口的儿歌。

  孟超杰早已是参与“社会实践”的老手,早在2016年,他作为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带领学院的10名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前往山西山西临汾乡宁县西交口镇,在同样断水断电的大山里拍摄党员村官的故事。

  

  孟超杰在为村民们讲解防电信诈骗知识

  实践团借宿的地点是村里唯一的学校——龙子心希望小学,校舍里教学用的课桌椅十分破旧,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听课的效率和书写的规范,实践团成员发现后立即发起了梦想众筹——为团山村龙子心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换一批新课桌。众筹活动获得了交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支持,目前已达成为孩子们换40套全新课桌椅的预设目标。

  在离开团山村之前,实践团成员们在龙子心希望小学与当地村民一起举行了一个小而温馨的联欢晚会,并将本次实践剩余的所有物资捐赠给当地小学和村民们。实践团成员用爱与关怀融入了团山村,团山村的村民们也用朴实和善良感动着实践团成员们。临别之际,大家在一张纸上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写不下的祝愿,村民们不舍说道“常回来看看”,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坚持把大家送上车才回家吃饭。

  

  临走前,实践团将物资发放给村民们

  

临走前的“篝火晚会”

  回到北京,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后,实践团成员决定利用在课堂上习得的有关新媒体营销的知识帮助团山村的茶农们,从包装设计到寻找创意爆点,从网络宣传到产品销售,大家均积极投入。实践团也在原本用于宣传实践团成果的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响“交大益路行”的公益品牌,旨在联合交大周边以及交大校友力量帮助团山村的村民们,通过对团山村毛尖茶翻新包装、推广的方式,帮助当地茶农额外创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师生们利用本次实践培育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力求用专业所学回馈社会,真正做到走出象牙塔,用心感受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用爱温暖了千里之外的“亲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