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胶东花饽饽”亮相非遗博览会 “圈粉”无数:美到不忍吃!

发稿时间:2018-09-16 17:54: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济南9月16日电(记者 刘尚君)这几天,65岁的孟昭泰很忙,忙着把胶东面塑花馍馍从山东推向全国。

  一方展台、白面“开花”,花花绿绿、喜气洋洋。9月13日,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花饽饽”惊艳亮相,吸引了无数游客定睛关注。

  “胶东花饽饽”是胶东巧妇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据地域特色和生活习惯而成的一种民俗形式,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作为传统民间面塑艺术的一种,它多分布于山东烟台、莱州、蓬莱、龙口、招远、栖霞等市区及周边地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结婚”、“祝寿”、“上梁”、“过年”等民俗活动和情景中占有重要位置。

  山东烟台市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传承人孟昭泰和作品面塑《大圣虫》。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摄

  孟昭泰是莱州一带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他12岁跟随祖辈学习胶东面塑,大半辈子致力于“胶东花饽饽”技艺的传承研发和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

  此次非遗博览会,孟昭泰有备而来,特意创作了20余件精美作品。除了展位前排摆放的一对富贵、一对鸳鸯、一对岁子等寓意喜结连理、美好婚姻的寻常物件,更让人为之称赞的,是一座高约80公分、重达80多斤名为“大圣虫”的巨型面塑。

  “面塑是莱州人结婚、上梁、乔迁新居必不可少的物件,这个大圣虫也是莱州面塑的代表作。”孟昭泰介绍,这件作品由十多位面塑技师集体创作完成的,上有八仙过海、十二生肖、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花草飞鸟等围满虫身,光这些小插件就有近150件。

  “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提起“胶东花饽饽”的制作工艺,孟昭泰马上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说道起来。“从和面、计量、揉面、制作,再到蒸制,这样的基础工序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做出来的花饽饽就会口感不佳。”

  胶东花饽饽。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摄

  孟昭泰说,花饽饽的制作步骤中,最为重要的是和面和整形,有的花饽饽造型讲究,和面就要硬一点,有的则可以软一点。而且和面的程度要达到手光、面光、盆光。 “守面”不仅是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协调用力,均匀地揉。面“守”得越好,蒸出来的花饽饽就越筋道、越好吃。

   面和好了,如何才能使饽饽“唯妙唯俏如真身”,这就要考验师傅们扎实的技能功底了。“胶东花馍馍”很少用模具,所有的造型都依匠心而动。技师们使用小工具,慢慢刻画、精心雕琢,通过揉、捏、搓、拉、剪将白面塑成各种形状形态,之后将食用色素层层上染作画,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才算诞生。

  “瞧着就稀罕,哪舍得吃!”展台前,不少游客驻足赞叹,有向孟昭泰讨教技能的,有忙着留念拍照的,还有人在作品前默默端详良久。

  如此火爆的场面,孟昭泰把大众对胶东饽饽天然的亲切感归结于两个字—乡情。民以食为天,这种根植于国人内心深处的意念,和总要在某些重要时刻为你我生命描金添彩的家常或美味,都饱涵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浓浓的信与恋。

  胶东花饽饽。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摄

  作为莱州“胶东花饽饽”的第四代传承人,孟昭泰深感挖掘、保护、利用好这一传统民俗艺术,责任重大。为更好的地承胶东花饽饽习俗项目,2003年,孟昭泰在莱州创办了莱州面塑的生产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入场学习面塑技能。其创作的小圣虫、小玉兔、小鲤鱼、小刺猬、小富贵、小寿桃、大寿桃、年年有余等面点,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今年,孟昭泰在家乡开设了山东省首个以面塑为主题的博物馆“昭泰面塑艺术博物馆”,展出莱州面塑概况、莱州面塑艺术特色、莱州面塑与民俗活动、莱州面塑与民俗活动、面塑非遗展示区、面塑艺术体验区、面塑产品展销区等8个区域,以此希望,“胶东花饽饽”能够继续火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