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民族元素吸睛 语言文化交流架起中新人民友谊之桥

发稿时间:2018-10-04 19:39:00 编辑:李晨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群舞《锦绣中华》。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04日电(记者 王冬伟 秦亮 通讯员 刘佳)“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国家间友谊长存的基础,而语言则是深化了解的桥梁。”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吴玺表示,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团大洋洲孔子学院巡演团献艺新西兰中文周(New Zealand Chinese Language Week),将会展现更加立体和全面的中国。“我相信,新西兰会感到耳目一新!”

  923日至29日,是第五届新西兰中文周。吴玺此番寄语,发表于当地时间27日在惠灵顿蒂帕帕新西兰国家博物馆(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举行的开幕式。随后,中央民族大学巡演团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主剧场,表演了涵盖汉、蒙古、藏、哈萨克、朝鲜、彝、苗、傣、哈尼、纳西等中国多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演出。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生,观看了“跳月”主题的演出。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教育参赞陈跃(第二排右七)和新西兰前驻华大使、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包逸之(第二排右八)等演出之后与演员合影留念。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吴玺谈到,改革开放是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发展的进程,向别国学习的同时,中国也想分享自己的文化、传统、愿景和梦想;伴随中新两国交流交往不断深入,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成为新西兰人的迫切需求。新西兰中文周能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化融入新西兰多元文化之中,并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互信与友谊。“这股热潮,是两国人民共同推动的结果。”

  当地时间25日,国会特许新西兰工党国会议员、法制委员会主席霍建强用中文诵读祷文,以正式庆祝中文周。新西兰国会历史上首次响起中文祷告词,成为今年中文周的聚焦点。“国会祷文一般会由议长用英文进行祷告。议长破天荒邀请我第一次用中文做祈祷,这是华社的骄傲!”霍建强说,虽然只是短短45秒,对新西兰却是150余年来历史第一次。

  “民族元素将会深化新西兰中文周的意义。”霍建强于四年前发起这项活动。他认为,中文周今年的特别之处,在于中央民族大学巡演团带来的中国多彩民族文化。

  巡演团学生演员献艺于惠灵顿蒂帕帕新西兰国家博物馆(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举行的新西兰中文周开幕式。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演出只是新西兰中文周热潮中的缩影。从街边商店到国会,从普通民众到政界高层,新西兰各界对于中文的关注与热情持续升温。甚至正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Jacinda Ardern)也发布了祝福小视频,鼓励更多新西兰人学习中文,促进对华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新西兰前驻华大使、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包逸之说,10年前,新西兰设置中文课程的中学和小学数量是35所和45所;而现在,两个数字变成85所和345所。这印证着吴玺的观点。 

  “将来,我想在上海做中文工作或者做贸易,这是小时候的梦想。”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二年级学生安娜,受邀成为这次演出的主持人。自中学开始接触中文,她便折服于汉字的字形和发音,并于今年进入“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15强。“中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美味的食物,学习中文全是美好回忆。”

中国古典舞《古韵飞扬》。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惠灵顿东方女子高中(Wellington East Girls College)的几位同学,将傣族双人舞《情系苏宽》、彝族群舞《五彩云霞》和蒙古族小合唱《酒歌》列为最喜欢的节目Top3。“看完演出,我更想学好中文和游览中国。”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教育参赞陈跃在观看演出后指出,中央民族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新西兰在文化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交流。

  “希望中央民族大学巡演团的精彩表现,能让更多新西兰人认识和了解中国56个民族多元统一的特点。”巡演共同承办方、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陈立恩说,对于孔子学院来说,每周都是中文周;但新西兰中文周期间,会更加致力于提高新西兰全社会民众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赵叶珠说,58名志愿者分布于150余所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并注重以音乐为突破口搭建学习中文的沟通桥梁。她强调,将演出安排于设施一流、最高级别的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体现出的是重视程度,并期待通过活动将中国民族音乐和舞蹈文化介绍给新西兰民众。

苗族女生独唱《苗岭飞歌》。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彝族群舞《五彩云霞》。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藏族女生独唱《勒藩赞》。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哈尼族群舞《牛铃》。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傣族双人舞《情系苏宽》。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蒙古族小合唱《酒歌》。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蒙古族女子独舞《蒙古人》。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哈萨克族冬不拉独奏《阿里嘿莎》。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