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两会大家谈】教育为基 法律为剑 给未成年人织密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发稿时间:2019-03-15 07:16:36 编辑:秦亮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4日电(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川 实习生 闫慧慧) 网络游戏、直播、暴力、色情……当日益发达、普及的互联网深入至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人们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它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生产着大量网络垃圾,为人们带来困扰和危害。

  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由于该群体正处于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加之身心发展、价值观等还未成熟,对于网络辨别力、控制力尚显不足,常常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沉迷网络游戏、直播、暴力等,严重侵害他们的健康发展。

  3月11日,一场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为主题的“两会大家谈”在中国青年网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义军,全国政协委员、青海观若律师事务所主任马海军做客中国青年网,围绕着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危害、原因、防止建议等展开分析、探讨。

  3月11日,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为主题的“两会大家谈”在中国青年网举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摄

  网络垃圾侵蚀未成年人 天性和好奇心在“作祟”

  今年两会,全国青联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提案》《关于在网络直播环境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提案》两份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提案。

  提案中提到,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远高于同期全国人口互联网普及率的57.7%。69.7%的未成年人有自己的手机,他们在日常的手机应用中,玩游戏的比例占到64.2%。

  同时,截止2018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达到4.25亿人。调研显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网民中经常观看直播的比例分别达到6.4%、18.3%和20.5%。

  上述数据直观反映着当前无法回避的现实。

  对于这当下“见怪不怪”的现象,王义军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本质而言,人喜欢游戏几乎是天生的。”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境遇不同,天生有不同的取向和偏好,从理论上来说,都有沉迷网络的可能性,只是有的孩子走得远、走得偏。”王义军表示。

  然而,显而易见,“远”与“偏”却给未成年人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后果。

  “最直接的危害在于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发育,长时间对着屏幕不动,不利于身体健康,这也是令很多家长烦恼的地方,感觉没有良策可施。”王义军感触道,面对网络游戏,家长要保持正确、客观的态度,积极发挥正面作用,最为关键。

  在马海军看来,好奇心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主因之一,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而未成年人有着更重的好奇心。

  在实际工作中,马海军遇到过很多沉迷网络导致社会危害的案例。

  “在我办理的很多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从他们身上都能或多或少看到遭受网络暴力内容影响的痕迹,在现实生活中去模仿从网络上看到、学到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场景,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游戏语言。”马海军深有感触。

  “毫无疑问,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性格、心理的养成会产生影响。”马海军表示,在这一点上,他坚持认为要保证为未成年人提供绿色的网络产品。

  “对于网络游戏,我本身并不排斥,它是孩子成长中的必需品,不能视为洪水猛兽。但是,孩子不能太过于沉迷,不能因此而荒废其他,不能占据日常生活主体,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马海军谈道,对于网络游戏,家长首先要接受,其次要积极引导,对孩子做时间上、程度上的适度控制,孩子会自得其乐,又能健康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义军。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摄

  资本追逐利润 网络内容背后折射出多元的社会环境

  “说到底是资本的原因,资本要追求利润,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就是眼球经济,吸引人关注,所以说到底还是追逐利润的行为和结果。”谈到网络低俗内容、产品产生的原因时,王义军分析道。

  在当下,大量参差不齐的网络内容产品背后,折射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机制。

  马海军认为,网络文化产品,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和折射,在网络文化产品当中,会反映出现实生活的一些状况,有善、美,也有丑、恶。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多元,在网络中都会有所呈现。”马海军表示,网络呈现的内容需加以引导,这对产品提供者、生产者、制造者提出了具体要求,“你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你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要有所标清。”

  同王义军观点一致,马海军认为网络产品中的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藏着追求经济利益、吸引眼球的根源,“这体现着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多层次、多维度加以考虑。”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提案》中提到,“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本质上是市场利益和教育价值之间的冲突,资本的天然逐利性,游戏的特殊吸引力,使得网络游戏成为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影响最大的因素。”

  网络游戏、直播等内容给诸多家长带来难以回避的焦虑、烦恼,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王义军表示,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背后,家庭和社会难辞其咎。

  “我们调查发现,孩子沉迷网络的危害程度与家庭环境密切关联。家庭环境良好、和谐,孩子受网络危害影响趋向就小,家庭环境不和谐,乃至于暴力、专制,孩子沉迷网络,危害程度更大。”王义军坦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做好表率。

  “在社会层面,企业和网络平台要为所提供内容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完全唯利是图,政府应该负起监管责任。”王义军认为,具体到网络游戏,应该分级分类,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的游戏内容,监管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观若律师事务所主任马海军。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摄

  法律、学校、家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需多管齐下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打造一个晴朗干净的网络空间,对于社会各界而言,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学校、家庭,都兼具这个责任和义务。

  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改进网络空间管理、持续加强内容管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补齐网络法律规定匮乏的短板,是马海军首先提出的建议。

  “要依法治理、统筹施策,首先要健全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法律体系,由法律约束网络内容的生产者、制造者和传播者,明确由此承担的法律责任。”马海军强调,依法强化政府对网络的监管,法网织密,网络空间自然而然就干净了。

  同时,马海军建议希望能够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实名上网,覆盖至整个网络,将客观上起到防护作用,同时便于监管,弥补现阶段在人力、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客观不足。”

  2018年,王义军去某地调研网络教育,发现学校教授的网络课程内容相当陈旧,还停留在如何上网、网页内容介绍等层面,而学生对此早已在实践中了如指掌。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网络课程、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要兼顾实际,进行统筹设计和规划。”王义军认为,提高网络素养,宜“疏”不宜“堵”。

  对此,马海军深有同感。“当前在校期间的网络课程,存在设置内容落后、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没有引起孩子足够的兴趣,要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精力。”马海军表示,网络课程设置完全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机理,吸引孩子参与其中。

  不到万不得已不接入宽带、限制游戏时间、家长与孩子共用一个QQ号码、与子女达成信任关系,在现实中,马海军已经有意识为如何引导子女正确使用网络采取了诸多举措。

  这仿佛是一场拉锯战,时时刻刻不得松懈。

  马海军表示,这几乎是所有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即便与孩子就上网达成协议共识,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但家长仍然无法放松,孩子自控力差,我们仍需要刻意监督,始终保持警惕性。”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关系、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是防止孩子沉迷网络的重要一环,对此,王义军表示,核心就是“陪伴”,让未成年人从网络中脱离出来。

  在今年两会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提出在2019年深入推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各项基础工作,让未成年人权益得到更好保护。

  马海军认为,“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过程中,我们可以实施对未成年人做最严格的保护,直接把此作为立法的价值取向贯穿始终,形成全社会的共识,防止侵害、保障权益、依法治网,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