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他们用志愿青春,叩响聋哑儿童的无声世界

发稿时间:2019-05-26 11:53:00 编辑:秦亮 来源: 新华网

武汉理工大学服务队:用青春叩响无声世界。视频剪辑:谢利媛 孙伟淦(实习)

  22岁的焦镜在与聋哑儿童的朝夕相处中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呼“焦妈妈”。

  焦镜是武汉理工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三都服务队志愿者,来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支教快一年了。

  5月19日,是第二十九个全国助残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协助特校开展了文艺演出及义卖活动。他们精心布置了活动场地,和孩子们一起开展马尾绣、钻石绣、藤篮手工品、丝网花等文创手工艺品的义卖,与孩子们一同沉浸在“无声”水族舞蹈的欢愉中。

  三都县特殊教育学校是当地一所主要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听力和智力障碍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就读的寄宿制学校。自2007年以来,武汉理工大学每年组织一批硕士研究生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平塘县等地开展扶贫接力工作,“山里·山外”——聋哑青少年儿童社会融入计划公益项目是支教团助残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之一。

  12年来,支教团志愿者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汗水挥洒在西部、用责任扎根在西部、为爱守望在西部。

武汉理工大学支教团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特校孩子捐赠图书。武汉理工大学支教团供图

  如今,助残的“接力棒”传到了焦镜手里。

  焦镜介绍,目前,我国听力语言残疾居视力残疾、肢残、智残等五残疾之首。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流环境闭塞,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聋哑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容易封闭在“小圈子”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处于人格发展的学龄期和青春期过渡阶段的青少年,亟需完善的教育环境,帮助其融入社会。

  这是一项漫长且艰辛的工作。焦镜体会深刻。

  初来乍到时,她发现自学的手语“用不上了”,如何和这群孩子交流、相处成为了她最棘手的问题。

  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她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笑,是人与人之间共通的语言。慢慢地,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做游戏,她逐渐适应了孩子们手语表达的语境和语言表达习惯,和孩子们有了默契。例如“吃饭”则简化掉“米饭”的手语表达,仅用“吃”的手势表示即可,孩子们也渐渐从心底接纳了她。

志愿者焦镜和聋哑学生拍摄编写手语指导手册。武汉理工大学支教团供图

  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焦镜还要手把手教孩子们学会生活自理。

  第一次给男孩子洗澡,她尴尬得不知如何是好;孩子生病发烧,她着急地向远在湖北的妈妈“求助”,“怎么物理降温?”“多长时间擦拭一次身体?”;挨个检查孩子们衣服鞋袜是否适宜,用手感受孩子们是否生病也成为了她上课前的必要环节。

  对焦镜来说,看似麻烦的一切,其实都是“甜蜜”的负担。

  低年级的同学会把爱吃的零食悄悄放一份在她的办公桌上,有时也直接塞到老师口袋里就跑。高年级步入青春期的同学也愿意与她分享“小心事”,“老师,我喜欢她,你可别告诉其他人。”

焦镜教聋哑儿童生活技能。武汉理工大学支教团供图

  最让人感动的是,一次班上的小姑娘发烧住院,焦镜日夜在身边陪护,因孩子反复发烧,她夜里也不敢入睡。为了不耽误学校工作,焦镜把小姑娘托付给孩子叔叔照顾。

  然而就在她离开病房的那一刻,一声不清楚的“妈妈”伴随着一阵哭声从身后传来,孩子叔叔大声叫着“老师,您快回来”。那一刻,焦镜的心都被暖化了。小姑娘是留守儿童,她的母亲因车祸去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叔叔因不懂手语也无法与孩子交流,孩子早已把日夜陪伴在她身边的老师当成了自己的“妈妈”。随后,得知情况的孩子父亲手写了一封感谢信给焦镜。

  在传承支教团品牌项目的基础上,焦镜与队友创新个性化服务,内外双渠道开展“山里·山外“系列活动,促进聋哑青少年儿童融入社会。内部通过交互课程、成长教育和素质拓展开展双语教学、信息技术培训课堂、“画信”及“集体生日”等主题活动,通过社区工作方法开展“阳光第二课堂活动”,邀请水族文化传承人来校教授马尾绣缝纫知识。外部打造交流平台开展“画中话”“山里山外教师研讨会”等活动,并依托“理工后援会”等爱心平台和“理工·滴滴GO”助学金项目,累计帮扶聋哑青少年800余人,筹集爱心善款33750余元,爱心物资30余万元。

  今年,焦镜的支教志愿服务工作就要接近尾声。她说,自己很爱这些孩子,回去后将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关注、帮助这群孩子。(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