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湖】浙江嵊州:河湖有景有韵 人水相亲相依
发稿时间:2019-10-14 14:35: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央视网
嵊州市高新区嶀浦村姚岙自然村边原来的垃圾场建成了生态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摄/徐辉)
央视网消息(记者 徐辉)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前,嵊州市开发区蒋林头村主任王家良和村民打赌,今年村子不会像往年那样被淹。最终王家良赢了,而王家良的信心正是来自湛头滞洪区·艇湖城市公园项目的建设。
家里竹排变成纪念品
艇湖城市公园内一景。(供图/嵊州市水利局)
嵊州市区和经济重点开发区地势低洼,以湛头、蒋林头两个行政村为中心,形成历史上实质性的分洪区,故有艇湖之称。
“湛头下林蒋家埠,吃在肚里好算数”是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因为每年都要受洪水之害,因此百姓认为地里的粮食只有吃了才是自己的。
蒋林头村民陈潇妮介绍,对于水,村民有着特殊的感情,生活生产都离不开,但水多了就成灾。因为生活在分洪区,家里每年都要遭受洪水之害。“去年雨季洪水来了,我们家门前10级台阶,洪水上升到7级。地势低洼的人家一楼都被淹了。”
为此,在湛头、蒋林头等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竹排,用于洪水来临时人员和物品的转移。
2016年起,嵊州市投资15亿元开始规划建设湛头滞洪区·艇湖城市公园项目,其中13亿元用于滞洪区改造,2亿元用于景观提升工程。今年9月28日,艇湖城市公园正式开园。建成后的湛头滞洪区·艇湖城市公园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约占西湖水域面积的一半。
经受住“利奇马”的考验后,“村民家家户户自备的竹排用不上了,可以成为纪念品了。”王家良说。
蒋林头村竹排的废置,得益于嵊州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
在建设湛头滞洪区·艇湖城市公园项目的同时,嵊州市新建加固堤防4.85千米、堵坝1道、水闸2座。
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与北侧四明山沿山高排、新四明江、屠家埠排涝站等水利工程联动作战,护卫着嵊州市区与经济主战场,化水害为水利。
化“大水窠”为“生态湖” 砂石厂变生态公园
剡溪边嶀浦村,谢灵运的雕像凝望着这一江碧水。雕像背后原来的砂料场建成了休闲广场。(摄/徐辉)
剡溪,位于曹娥江上游,是嵊州的母亲河。嵊州市把水质提升作为美丽河湖建设的核心,坚持有污必除,全面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和污染行业整治。
自2017年7月起,剡江嵊州市出境断面水质从原来Ⅲ类水提升为Ⅱ类水,确保了一江清水送下游。
剡江嵊州市开发区屠家埠至三界镇嶀浦段,全长18.7公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河段。嶀浦庙、艇湖城市公园等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颗颗珍珠。
此外,艇湖城市公园还创造了浙江省最大的唐风单体建筑、嵊州最大的植物博览园、嵊州最大的水岸花海、嵊州第一个人造沙滩等诸多“嵊州第一”。
其中,公园中的四季花海面积15万平方米,铺陈出草长莺飞、林木参天、七彩旖旎、玉树琼枝的四时美景,成为生态之园、城市之肺。漫步于艇湖城市花园碧波荡漾、百花争艳,有如在画卷中行走。
“大水窠”变身“生态湖”,砂石厂成为生态公园的案例在嵊州还有很多。
嵊州市高新区嶀浦村姚岙自然村边的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存储点。村支部书记王乐炳介绍,河长制实施后,他将村边沿江垃圾随意堆放、采沙场、养猪场污染剡江的情况进行反映。很快采沙、养猪厂被取缔,一座临江而建的美丽公园出现在村民面前。
沈菊珍,生活在嶀浦村,她家门前就是剡江。“原来江里有采沙的,江面上漂浮着一层油。我家门前这个广场堆满了沙子。”如今堆放沙子的地方城市市民休闲的广场。“吹着江风,看看美景,是一种享受。”
人文融合 “水之韵”让水利更有味
村民在谢公亭下垂钓。(摄/徐辉)
毕功了溪、刘阮遇仙、雪夜访戴、王羲之故居、谢灵运垂钓等,都是剡溪流域拥有的众多人文典故和文物古迹。
“水利工程如果不做文化,对不起这方水土。”绍兴市水文化专家徐智麟说。
据了解,经初步整理和考证,仅唐代吟诵剡江的诗人就有158位,诗篇542首,相关文物保护点20余处。可以说,在“浙东唐诗之路”中为剡溪作诗的诗人最多,留下的诗篇最多,存留的行迹也最多,剡溪(嵊州市)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艇湖城市公园内的七个岛由八座桥相连,每座桥的名字都以与剡溪有关的历史名人和诗句命名。如以王羲之的字命名的“逸少桥”,以戴逵的字命名的“安道桥”,以李白的字命名的“太白桥”,以杜甫的字命名的“子美桥”等。
为了纪念王羲之、马寅初等嵊州等知名人士,公园规划建设了名人岛,岛上建有图腾广场、名人文化墙、名人亭等,在这里,除了欣赏美景,还能够了解嵊州的历史变迁、人文故事、风土民情。
徐智麟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的功能日益多样化、综合化,不仅要满足避害和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还要建设清澈、美丽、舒适、人水相亲,人水相依的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