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美丽河湖】走近福建莆田人民“大水缸”,寻访治水“东圳精神”

发稿时间:2019-10-16 10:13:25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黎梦竹)在福建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上,一座银灰色的大坝横亘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东圳水库,它被人们亲切地誉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

  东圳水库大坝

  东圳水库于1958年6月动工兴建,1960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总库容4.35亿立方米。如今,它已是一座集防洪、灌溉、生活工业供水、生态补水、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性大Ⅱ型水库。东圳水库在造福莆田人民的同时,也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诞生了激励、鼓舞莆田人民战天斗地的不竭动力“东圳精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走进坐落于东圳水库旁的东圳精神教育基地,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一面浮雕重现当时建设水库的各种劳动场景;一座仿真小房子造景陈列了当年建设水库时的劳动工具和仪器设备;一幅幅照片真实记录下当时建设的动人场面……

  据了解,解放初期莆田水涝旱灾严重,资料显示,从1952年到1956年的4年时间内,莆田南北洋就遭遇4次旱灾、8次水灾。为了更好地蓄洪防洪、保障供水,解决旱涝灾害,当时的莆田县下定决心建设东圳水库。1958年6月,莆田成立了东圳水库工程指挥部,人们用锄头等简陋的劳动工具,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筑坝。

  一面浮雕重现当时建设水库的各种劳动场景

  展厅中,一张图片记录下当时两万七千名参建干部群众,像蚂蚁一样奋战在水库现场。据教育基地讲解员介绍,当时参建者们不惧严寒酷暑,白天一片人,晚上一片灯,工地上歇人不歇工,日夜抢战。工地战斗口号:“大雨巧干、小雨大干、阴天晴天猛干”“水涨一寸,坝高一尺”。

  一段虚拟爆破展现了驻军部队在开凿隧洞的场景。驻军部队承担了水库建设中最艰巨任务,官兵们连续奋战96天,比原定工期提前26天,凿通了长331.6米,内径4米,石头硬度系数超过20级的输水隧洞。

  正是凭借干部群众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面对建设工程量浩大,地质复杂,工期短,汛期紧逼的考验,莆田人民探索新工具、新技术、新方法,仅用了一年零十个月完成水库建设。

  2017年底,东圳水库完成除险加固工程,解决了三大建筑物结构老化的安全问题,提高防洪能力,增加防洪库容约6000万立方米。同时,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对水库进行全流域的系统治理和保护。

  水库建成以来,目前年平均为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2.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及工业用水1亿立方米,生态用水6000万立方米,农业生产用水120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21.4万亩。

  如今,站在东圳水库旁,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大年夜坝上扶植者们此起彼伏的号子声,那是党群齐上阵的洪亮号角,也是一幅党和人民凝心聚力、鱼水相融的感人画卷。东圳精神是永远耸立在莆田人民心中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代莆田人民不断走上木兰溪的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