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职通车]当老“90后”遇上小“90后”

发稿时间:2019-10-22 09:17:41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晚报

  蔡海红

  “最老”的一批“90后”还有不到100天就要30岁了。就在“90后”喊着自己已经变老的时候,真正的90后,也就是90岁以上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却在认真地不服老。

  在医院的病房里,年轻的“90后”护士经常会遇到90后的爷爷奶奶,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精彩又动人的故事?

  “他们就是我的爷爷奶奶”

  蔡海红是北京同仁医院老年医学科的一名护士。1992年出生的她,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温柔与稳重。海红所在的老年医学科,接收的病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起与病人相处的细节,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没有一丝不耐烦。对她来说,每一位住院的老年患者都像是家里的长辈。

  在海红工作的四年间,一对和蔼可亲的老两口令她印象最为深刻。“刘爷爷已经90多岁了,患了肺癌,经常住进科里做化疗,每次住院,都是老伴儿周奶奶陪着。”第一次与这对夫妻见面时,蔡海红还是个新人。刘爷爷是科里新收住院的病人,但新手海红没有提前了解刘爷爷的病情,就直接走进病房,为爷爷做穿刺。来到刘爷爷的病床前,海红傻眼了,由于长期接受化疗,刘爷爷的血管受到了损伤,手臂上的静脉已经不太明显,她拿着穿刺针,迟迟不敢下手。刘爷爷和老伴儿相视一笑,温和地说:“一针扎不上没关系的,我们知道血管不好。”

  当时这句话对海红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她在三针之内成功找到了血管,虽然刘爷爷疼得龇牙咧嘴,但仍笑着安慰海红,“谢谢你小红,我知道你尽力了。”为了给爷爷提供更好的护理,海红提出要向周奶奶多请教一些爷爷的病史和日常习惯。奶奶便耐心地为她解答,又聊起老两口之间的故事。“爷爷奶奶都是军人,在结婚当天认识的彼此,就这样相伴走过一生。”海红说,奶奶坐在沙发上娓娓讲述着两人的爱情故事,爷爷在床上一边看报纸一边静静地听着,那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她终生难忘。

  渐渐地,海红和两位老人熟络起来,每次去刘爷爷的病房,她都要多待上一会儿,帮爷爷调整一下床,为他的床头摆上一份报纸,陪奶奶聊会儿天……有一天,细心的奶奶发现爷爷上完厕所忘了关厕所灯,感到有些不对劲,便找到海红。海红立马找到医生为爷爷做了检查,结果显示,刘爷爷的癌症确实脑转移了。

  得知病情后,刘爷爷依旧特别积极地配合治疗。肿瘤的压迫导致刘爷爷的上腔回流不畅,左臂肿得像小腿一样粗,让日常的血压监测也成了一个难题。每次给爷爷量血压,海红都会格外小心,“虽然爷爷每次都说不疼,但我知道他一定忍受着剧烈的癌痛。爷爷特别坚强,不会轻易来‘麻烦’我们,只有疼得实在坚持不住了,才会找我们要止疼药。”

  一天上早班,海红经过刘爷爷的病房,看见房间里一如往常那样干净,床头上摆放着昨天她拿来的报纸,床铺得整整齐齐,“刘爷爷又自己去厕所了”,她念叨着。早上正式交班时,夜班护士告诉她,刘爷爷昨天夜里走了。“眼泪哗地一下就涌出来了,心像针扎似的疼。”海红说,没有跟爷爷多说几句话,没有在最后给奶奶一个拥抱,她特别遗憾,“每每看到爷爷的病房空空如也,我的心也空落落的”。那年元旦,海红专程去拜访周奶奶,“见到奶奶,我就一把抱住了她,她身子骨瘦瘦的,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杨宇婷

  “他们是病人也是‘老小孩’”

  “来到老年医学科工作,和这些可爱的爷爷奶奶在一起,我觉得特别幸运。”95后护士杨宇婷去年刚刚进入同仁医院老年医学科,工作第一年,杨宇婷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像是在“看小孩儿”,“他们就像小孩子一样,和他们相处非常开心、融洽。”

  前阵子,病房里住进了一位特别“潮”的“90后”王爷爷。爷爷特别喜欢遛弯儿,也特别爱和人聊天,走到哪儿都戴着一副酷酷的墨镜。为什么白天也戴着墨镜?在陪王爷爷聊天时,杨宇婷得知,爷爷是抗战老兵,早年的时候眼睛受过伤,岁数大了就特别怕光,所以现在一直戴着墨镜。这次住院,王爷爷是因为心率过缓,需要安装起搏器。从入院到做手术,王爷爷的孩子几乎没怎么露面儿,全程由护工陪着。每次走进王爷爷的病房,杨宇婷都能被戴着墨镜看电视的爷爷逗笑,“他一会儿要拉着我陪他看电视剧,一会儿又要教我防身术,总能想出不同的点子来,特别有意思。”宇婷说,别看爷爷这么开朗,其实他非常孤独——爷爷的老伴儿去世了,孩子又忙,所以他一直一个人住在养老院里,平时也没个人说话。每次只要自己不忙,玉婷就会多陪爷爷“玩”一会儿,让爷爷不那么孤单。

  安装了起搏器后,平日里“乐天派”的爷爷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原来,王爷爷因为年纪大了,凝血功能下降,导致左胸部出现大片的淤青。每次宇婷来为王爷爷做检查,他都会向宇婷抱怨:“小杨,我原来还天天打坐呢,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坐都坐不起来啦。我孩子经常不在身边,你们也不管我了”……说着说着,王爷爷的眼泪便刷刷地落了下来。爷爷哭泣时的样子就像个小孩子,看得宇婷又心疼又想笑,她轻轻拍着爷爷的另一侧肩膀,安慰道:“我们都陪着您呢。您别担心,做手术有淤青是正常现象,慢慢就会好的。您伤心还会影响手术的恢复哦。”宇婷的话像是给老人吃了颗甜甜的糖,王爷爷立马就笑了。

  慢慢地,王爷爷身上的淤青没有那么严重了,也能起身下地了,宇婷就和爷爷约好一起遛弯儿。“搀着爷爷一步一步地走,好像时间都慢了下来,我特别享受这段宁静的时光。”

  出院时,王爷爷拉着宇婷又哭了一鼻子,“我都不想离开你们了。”他说。

  吴雨

  “握力恢复的爷爷为我手动点赞”

  吴雨,是一名“95后”护士。2017年她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世纪坛医院工作,现在是脊柱外科的一名护士。

  上个月,科室来了一位整整90岁的老患者,王老先生。“爷爷是躺着来到病房的。”这位高龄老人给科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雨对这位老患者印象也非常深刻,因为老爷爷住进医院就先说感谢。原来王爷爷这几年得了颈椎病,症状逐年加重。刚开始老人还能忍受颈椎病带来的各种症状,但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生活质量,最近这一两个月,老人只能卧床。王老先生不甘心自己的“90后”生活就躺在床上度过,他下定决心要通过手术治疗,彻底消除隐患。但老人辗转了四五家医院,都没有医院敢给他做手术。来到世纪坛医院后,脊柱外科的专家决定和老人一起努力,严谨闯关,争取通过手术治疗,彻底改善症状。

  王爷爷来到病房后,吴雨和同事们给老人进行肌力检测。“肌力评级最低0分,最高5分。”5分满分的“题”,老人只得了2分,也就是评级只有2级,“形象地说,爷爷甚至都无法攥拳。”因为神经被压迫,老人还伴有右腿抽筋等症状。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吴雨就抽空过去和老人聊聊天。手术前,老人最担心手术效果,一遍又一遍地问,吴雨一遍又一遍地鼓励老人,“好好配合医生治疗。”

  住院一周后,终于轮到了老人手术。手术很顺利,回到病房后,老人就能握起拳头了。吴雨来看王爷爷,她发现老人不仅能攥拳,还能给她竖个大拇指,点上一个赞!老人的康复越来越好,每天“90后”的护士吴雨都来问候爷爷,指导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很快,老人可以下床扶着助行器走上几步,“这时候,爷爷笑得就像一个孩子。”陪伴了王爷爷十多天的吴雨,就像看到了自家的长辈康复那样开心不已。手术两周后,老人已经可以出院了。“爷爷真的是躺着进了病房,站着出了病房。”

  在脊柱外科,老年患者不少。对于骨科手术的病人来说,术后的康复训练特别重要。“我们学习的都是专业术语,护士的责任就是让老年人能听得懂,学得会。”吴雨说,每次遇到“90后”、“80后”,甚至更年轻的一些老人,她们都会用特别通俗的语言来教老人进行康复。“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是康复的内容之一,但老年人也不懂得到底哪里是股四头肌,吴雨会说,“绷紧大腿,绷劲!”遇到外地患者,说话方言重听不懂,吴雨和同事们就会写写画画进行沟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病房里的“90后”护士们从来没有感慨自己变老了,因为他们在病房里看到了真正的90后。他们换位体验着老人的痛苦,体验着老年人的寂寞,体验着他们的担忧。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减少了老人的痛苦,赶走了老人的寂寞,化解了他们的担忧。(记者 李祺瑶 贾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