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他们是孩子心中的一道光
——记湖南芷江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群体

发稿时间:2021-05-18 14:06: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一切从零起步。

  这所学校现有学生325人,其中在校学生82人、送教上门学生143人、随班就读学生100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用了8年时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已颇有名气。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29.5岁的青年教师创造的特殊教育事业。

  以党建坚定特教人的事业信仰

  向桃青来自溆浦,汤玲来自浏阳,张丹来自四川,段敏杰来自冷水江……目前,芷江特殊教育学校21名教师中,有16人是35岁以下,有12人来自外地,他们聚集在芷江这个偏僻小县城,8年来无一人离开。

  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汪小军说:“像有一块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他们。这块磁铁,就是情怀,就是信念!”

  1986年出生的汤玲是一名党员教师。她伸出双手,手背上满是疤痕,这是8年来学生给她的“礼物”。

  因为学生的特殊性,有的孩子会突然吐老师口水、扇老师耳光、咬住老师……但汤玲说,站在孩子的角度,只会心疼他。

  汤玲父母多次劝她回去,但她却多次动员丈夫到芷江工作,两个孩子也都在芷江成长。

  为了什么?

  汤玲始终记得刚入校时,一位领导对她说的话:“芷江的特殊教育就靠你们了。”她说,芷江特校的创办给了家长很大的希望,“每当看到家长期待的眼神,就给我很大的动力”。

  “在特教学校,老师必须要有特教人的职业坚定、事业信仰和创业理想。”汪小军说,学校年轻教师占绝大多数,学校突出党的领导,把教师们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带出一支思想政治过得硬、充满正能量、不怕苦、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教师团队。

  用专业让“折翼天使”创造奇迹

  一个字、一个动作,普通孩子教一遍两遍就会,他们要教十遍百遍千遍,几天、一个月甚至几个月……

  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这里出现:小肇从入学时什么反应都没有,到现在知道起立、坐下、拍拍手、击击掌;

  小壮原来不能自己吃饭、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但现在不仅能正常说话、吃饭,还能与人交往。

  “从事特殊教育,不能光靠热爱,还要靠专业。”2017年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张丹说,让更多的残疾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具备更多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是他们的重要使命。

  8年来,芷江特校共引进13名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这支年轻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该校除了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与劳技等7门课程外,还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了“康复、优能、预职”三大特色走班课程,并针对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开设了“一对一”康复课程。

  专业创造奇迹。

  小宇因患脑瘫,曾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花朵,通过老师的精心栽培,如今他的人生焕发出新的光辉。在2019年举办的全县“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中,小宇与正常孩子同台竞赛,获得一等奖;2020年,参加初中组比赛,获二等奖。

  近两年,该校9名学生参加县里“三独”比赛、绘画比赛等,与普通孩子同台竞技,共捧回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

  怀大爱走遍全县乡村送教

  1995年出生的教师唐灿,对第一次与向桃青下乡送教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是一个下身瘫痪的18岁学生,生活不能自理,床单、被单很脏,房间异味很浓。

  但向桃青似乎一点也没闻到,在这个房间为学生上课,一上就是两节,整整80分钟。她看到孩子指甲长了,又用指甲剪一个一个剪掉。“向老师深深地影响了我。”唐灿说。

  目前,芷江还有143名残障孩子,分布在18个乡镇,无法入学。为确保适龄残障孩子零辍学、资助全覆盖,芷江特校承担起了上门送教这项艰巨任务,为送教学生制定了“一对一”的学习计划和康复计划。

  21名教师分成9个组,每个月为每个孩子送教两次。8年来,他们每个周末,不论风雨,都奔波在下乡送教的路上。“上门送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26岁教师谢妙玲说,晕车是常事,吐得昏天黑地,“但是准备一下就出发”。

  “我们再累再辛苦,咬咬牙就过去了,但是孩子们不是咬咬牙就能过去的,他们等不起。”24岁教师刘冠杰说,送教不仅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送去了党的政策,也改变着家长对孩子的观念和态度,“老师是孩子们心中的一道光”。

  8年来,通过学校上门送教,特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得到增强,特殊孩子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愿望得到逐步实现。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