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20万网友研究的“推辞学”到底是什么

发稿时间:2022-01-16 12:53:00 编辑:张建伟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事请求我分担无意义的工作加班,我留还是不留?刚认识的同事要蹭车,为了维护职场关系,我送还是不送?同事不想花钱,找我借视频网站的会员,不想显得自己小气,我借还是不借?

  如果你也有上述烦恼,欢迎加入网络上的“推辞学”小组。在这里,20万人聚在一起,只想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委婉地拒绝别人?正如组规所言:推辞是一门学问,拒绝是一种态度。学会在什么时候选择拒绝、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拒绝,都是一种必须锻炼的能力。

  古人讲究“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怎么到了2022年,“社会人”们都开始琢磨拒绝的学问了?

  排在首位的原因,或许是家庭原子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这意味着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人口流动和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是家庭规模离散化的关键因素。

  换句话说,以往几世同堂聚在一起,七大姑八大姨轮番上阵催婚的名场面,很可能会成为历史的记忆。打开“推辞学”小组主页,进入精华讨论区,会发现:7篇内容中竟然有3篇都是关于如何拒绝亲戚的。

  俗话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但随着家庭规模缩小、少子化趋势明显,年轻人与长辈之间的关系也在日益疏离。加之,老一辈的边界意识相对模糊,即使平日往来甚少,只要稍微沾亲带故,他们提起五花八门的要求时都能信手拈来、毫无顾忌。

  比如说,下列对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你学英语专业的呀?寒暑假来我家辅导一下你弟弟妹妹功课呗。”“你不是学美术的嘛?设计个商标也不麻烦吧?”“哎呀你做销售的,人脉那么广,你帮我组个局呗。”

  当然,讨论如何拒绝亲戚,绝非倡导拿亲戚当路人,而是要避免那些无底线的索取。亲属长辈也应该明白,谁也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他人。在向晚辈开口求助之前,不妨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衡量一下,多点体恤宽容之心,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低估了别人的付出。

  排在次位的原因,可能是职场关系的复杂。去年,热播剧《我在他乡挺好的》让不少人仿佛看见了自己。剧中人乔夕辰怒怼心机同事的一幕,更是让人惊呼过瘾。

  刚开始,女同事以要谈恋爱为借口让乔夕辰替她加班,怕弄坏新做的美甲让乔夕辰帮她泡咖啡,蹭乔夕辰的午餐还怪点餐时没问她意见……种种被当成职场软柿子捏的经历,让不少社恐小伙伴都感同身受。最后,乔夕辰霸气回怼:“我是你同事不是你保姆,你以为公司是幼儿园吗?没有人有义务惯着你!”

  反观另一位剧中人胡晶晶,明明按时完成工作,却被老板无理辞退。老板口中的理由,竟然是:“你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也可以帮助其他人,年轻人不能太自私。我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公司那帮老人的活儿,包括打扫卫生,都是我在干。”恶劣的职场环境,加上家庭无底线的索取,最终将胡晶晶逼上绝路。

  由此可见,学会推辞和拒绝,也是让他人知晓你的边界,避免被压力推向不堪重负的深渊。如果我们太在乎周遭人的看法,就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和自我否定。长此以往,太多“举手之劳”就会变成压垮骆驼的稻草。

  有人说:我的一小“不”代表成熟的一大步。学会勇敢地拒绝别人,不被讨好型人格所支配,不用委曲求全换来他人的认可,也是悦纳自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