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从这一刻开始!在华外国青年“知行中国·相约甘肃”研学活动成功闭营
发稿时间:2023-05-03 16:12:00 编辑:潘晓文 来源: 中国青年杂志微信
5月1日,“发现中华之美”——在华外国青年“知行中国·相约甘肃”研学活动即将收官,研学团考察最后一站——阳关。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西汉置关,曾是中国汉唐时期重要的边塞关隘和最早的海关。未曾亲临的人,对于阳关的了解大多只停留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时人们会在这里拜见都尉,职能就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关长、公安局局长。”阳关景区研学部主任刘生惠在对研学团的讲解中说,“对于来人,都尉都会问这三个问题——来自何地?去往何处?此行所为何事?上报个人详细信息,都尉审批过后,可领取通关文牒。”
汉唐时期,人们走上丝绸之路必备“关照”,就是通关凭证,在行进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防御体系中的士兵求助,现代汉语中的“关照”“过关”等说法都是由此得来。
“汉唐时期,人们出了关就等于出了国,无亲无故,因此东来西往的人们经过阳关,心里都会有一丝悲凉。出关之前,亲人朋友会在此折柳相送。”刘生惠说,“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可以走上一条康庄光明之道,所以把出阳关之后的这条路也称为‘阳关大道’‘康庄光明之道’;这条路在当时还是一条商贸道路——商旅会经过阳关去做商贸,官员会经过阳关去西域任职,因此这也是一条高升、发财大道。除此之外,从地理的视角,这也是丝绸之路上最明显的、唯一一条可以肉眼辨别出来的道路。”
研学团成员换上汉服
此时,研学团成员们都已经换上汉服,刘生惠讲解时也穿戴上古时守城将士的全套盔甲,热得大汗淋漓。这一天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看着兴致勃勃的研学团成员和络绎不绝的游客,阳关景区外联部主任年超君感到发自内心的高兴:“这是今年以来我们接待最大规模的外宾团队,今天也是今年景区客流量最大的一天,应该能突破4000人。”
“阳关每年的旺季大概是七八月,去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旺季只持续了7天——算是刚开始就结束了,每天客流量2000多人,五六月份一天只有几十人。”年超君说,阳关景区在正常的七八月份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人数可达到7000多人。
研学团成员发表感言,从左至右为对外经贸大学Evgenil Usachev、兰州大学杜玉娇、北京大学安泽、北京大学医学部周凯比、西北师范大学雷承洛
坐观光车到达阳关烽燧遗址,在“阳关故址”的石碑前,研学团主办、承办、协办单位举行了“发现中华之美”——在华外国青年“知行中国·相约甘肃”研学活动闭营仪式,并为学员们颁发研学证书。
研学团主办、承办、协办单位相关人员为学员们颁发研学证书
学员代表领取研学证书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国际及港澳台处一级主任科员任博在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时说:“近一星期的旅程,大家从张掖,到嘉峪关,再到玉门,最后来到敦煌,相信已经对甘肃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有了初步的感受。这次行程紧凑匆忙,但留有遗憾,才会有重逢的可能,希望今后大家能够有机会带着朋友和家人再次来到甘肃,更加深度地感受西北风情。”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国际及港澳台处一级主任科员任博做活动总结
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左孝光老师在总结发言中用了三个关键词——感谢、不舍、期待。“记得《又见敦煌》实景演出里说,一千年,都在一瞬间。咱们这7天当然更是一瞬间,有很多的不舍。”左孝光说,“这也让我更加期待,期待咱们的友谊能够从这一刻开始,未来我们可以一起去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交流,也欢迎各位老师到北大做客!”
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左孝光老师发表感言
本次研学团的协办高校也分别派出学生代表发言。“It was really exciting,surprising and wonderful journey for all of us.”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俄罗斯籍学生Evgenil Usachev说,“We're all really glad to see this amazing landscape,explore Gansu province and all the cities here.”“在这将近一周的研学之旅中,我们结识了非常多的朋友,也感受到了各个学校每个国家同学的特色。”来自兰州大学的杜玉娇说,“希望此时不是缘尽,而是下一个缘分的开始。”“这几天我总会想到的一首歌,就是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来自北京大学的拉脱维亚籍博士研究生安泽说,“他唱‘一千年以后,所有人都遗忘了我’,确实是这样。但我觉得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画面,正是因为很多人来到这里,让这里留存的这段历史得以永恒,而我们的前来,也让我们成为这段历史中的一部分。”北京大学医学部孟加拉国籍博士研究生周凯比说:“在中国的13年我一直想来甘肃,但一直没有机会。感谢这里热情的人们,感谢这次活动,让我13年的梦想finally accomplish。”西北师范大学的雷承洛看着周围来自各国、不同肤色的同龄人都和她一样身着汉服,觉得十分感动。“我们学校的校训叫作‘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我们此次活动叫‘知行’,也是传自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一句话,叫作‘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们都是学生,站在这里是因为读了很多书,而在这段短暂的日子里,我们也共同走了很长的路。希望在之后的日子里,大家都可以跟自己的同学、朋友提起在这里遇到的故事、发生的时刻,在中国的许多区域里,在西北地区能有你们的足迹和笑脸,对我们而言也是非常荣幸的事情。”
研学团成员学习拱手礼
正如左孝光老师所提,在前一天《又见敦煌》的演出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你的大陆无边
我是你的星辰万点
我是你的大海
我是你的高山
我是你的麦田
我是你的母亲
我是你的神仙
……
我是这土地上最壮美的麦田
我是这麦田上最辽阔的苍天
我是你的春天
我是你的夏天
我是你的秋天
我是你的冬天
我是你永远不断的血脉
我是你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繁衍
我是你的一瞬间
我是你的一千年。”
研学团成员在阳关烽燧遗址前合影
于8000年甘肃而言,一切不过匆匆瞬间,漫卷不留痕迹。石窟壁画辉煌灿烂,各路学者来来往往,游人如织,亦不过一瞬而已,唯有文明和文化永恒延续。
“发现中华之美”——在华外国青年“知行中国·相约甘肃”研学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全国青联国际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甘肃省旅游协会主办,中国青年杂志社、北京力度传扬广告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协办。该活动邀请了大牛、安泽、阳光、苏小小等网络达人,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自39个国家的留学生,共60名外国青年,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13名中国青年参加研学,自4月27日—5月2日沿精品丝绸之路研学线走进甘肃省著名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以专题研学、主题采风、趣味体验等方式,深度感受黄河文化、边塞文化、敦煌文化、丝路精神、莫高精神,广泛传播“一带一路”理念和“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文旅形象。(记者彭姝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