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活跃在广袤田野,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锋榜样——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发稿时间:2024-02-07 09:39: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当下,农村不仅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更是干事创业的舞台,越来越多青年人活跃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在推动农业发展中苦干实干,在参与乡村治理中担当作为,在服务农民中增长才干,成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有生力量。
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评选出一批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成为对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的青年典型。新年伊始,本报记者分赴江苏、浙江、广西、贵州、宁夏、新疆等地,走近其中6位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倾听他们讲述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青春故事。
——编 者
沉下去,奔向农村干事创业
“把根扎稳,尽微薄之力,帮助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六段是个好地方咧,层层茶山穿山顶咧,今天有客到我村咧,请你喝杯六段茶咧……”汪云贵一首悠扬的《迎客歌》,引来游客一片喝彩。来自黑龙江的68岁游客郑亚宁说:“六段人热情好客,这个年我和老伴就在这里过!”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段村曾是个贫困村,如今全村吃上旅游饭,村民苏玉荣感慨:“离不开带头的汪大妹!”
“汪大妹”就是汪云贵,2014年从南京辞职返乡后,她成立了旅游公司。汪云贵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教村民们排练舞蹈,搭建班子唱瑶歌,邀请非遗传承人展示瑶绣技艺……在她的推动下,长桌宴、舂糍粑、篝火晚会等民俗活动办得红火,刺绣、竹编、根雕等土特产也渐渐热销。
总有人不解她为啥要回来,汪云贵答:乡愁。“在南京时,我常想,六段村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我想回到这里,把根扎稳,尽微薄之力,帮助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乡愁”,是不少青年人返乡创业的缘由。
姜丽娟是浙江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人,2016年上半年,原本在杭州安家落户的她,和姐姐一起花钱把父母的老房子来了个“彻底改造”,这一改,改出了下姜村第一个精品民宿。姜丽娟顺势辞职回家,专心搞民宿经营。
“小姑娘有魄力有能力!”乡亲们对她刮目相看,跟着她建起了村里的第一批民宿。2018年,姜丽娟入了党,后来还进了村两委。202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年轻的她高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当时她颇感意外,但现在回想,其实也是情理之中。
下姜村发展需要新思路,眼界更开阔的姜丽娟更合适。“农村需要年轻人,我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姜丽娟说。
有人带回发展思路,有人带回产业技术。
在贵州独山县百泉镇百泉湖村的一座山头,暖阳下,一片片油桐树青翠葱绿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曾经是一座荒山……”杨安仁是当地的油桐产业带头人,成长于独山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就见惯了油桐树。每到果实成熟季节,老乡们上山捡些果子,背到集市上卖,贴补家用。
“既然山上适合种油桐,为何不规模化种植呢?”带着这个念头,毕业于鲁东大学农学院的杨安仁,继续钻研农技知识,求助相关专家,打拼10多年,不仅在独山县种下了2万多亩油桐,还在全省多地建设产业基地,辐射周边区域,总种植规模超9万亩。杨安仁成立的桐油产销一体化企业,带动4000多户村民参与油桐种植,直接安置就业1000余人,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超千万元。
还有一些“入乡”的青年人并非“返乡”。金玉龙就是其中一位。
“把残膜清干净,春节后就能备种新茬啦。”大雪过后,金玉龙和马金保戴着厚手套,用锄头刨开土,把一张近10米长的地膜扯了起来。马金保把残膜叠好放进农用车货箱。金玉龙笑着说:“这一车拉到我们公司里,老马能赚500元。”
马金保是宁夏固原西吉县西滩乡庙湾村村民,而金玉龙是当地一家塑业公司的负责人。“残膜也是宝,能用来生产管材、雨衣雨伞等塑料制品。”金玉龙是一名退役军人,在甘肃工作。2016年,他了解到固原常年缺水少雨,农业发展需要优质地膜。“农村地膜市场大,乡村发展前景广,我决定创业试一试!”如今,公司已获得30多项技术专利,生产的农用地膜、棚膜畅销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并为周边近百名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
解难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既要有股韧劲儿,经得起磋磨,又要有些真本事,用成绩说话”
在江苏高邮城南经济新区浩芝村,通邮电商产业园里的12个直播间热闹非常,鸭蛋、香肠等产品琳琅满目,飘出阵阵香气……卞盛洁是这家产业园的负责人,2015年,高邮市城南经济新区到外地招商引资,一直从事电商工作的她信心满满地回乡创业。
没想到,很快,一道道难关就摆在她面前……
第一关,邀人。产业园一开,入驻者寥寥。卞盛洁想邀请靠电商打开鸭蛋销路的刘文芳,却被拒绝了八次。“我自己做得好好的,为啥要去你那里?”“园区可以提供场地、仓库,整合资源和政策,帮你把企业做大……”第九次上门,终于打动了刘文芳。
第二关,培训。卞盛洁想让更多人掌握电商技能,了解产业园的好处。没有人脉,她就联系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妇联等;没有现成素材,她就自己闷头做了好几天PPT……从“大课”讲到“小班”,再到“一对一”指导,卞盛洁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第三关,转型。“起初我们是传统电商,开网店。”周莉是个残疾女孩,在卞盛洁的帮助下,从2018年开始试水视频和直播。“卞老师和我们一起研究怎么拍,还帮我设计脚本,一字一句琢磨。”渐渐地,周莉用积极真诚的直播风格赢得网友的信赖,并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参与电商创业。
“一个人想要带动一群人,既要有股韧劲儿,经得起磋磨,又要有些真本事,用成绩说话。”卞盛洁的感慨,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姜丽娟说:“经常上门做功课,心里才有本明白账。”
去年,村里打算建设“共富后巷”,对村里后街小巷统一规划,施工地点就在几户村民家门口,施工带来暂时的不便让个别村民不太乐意。
于是,姜丽娟几乎每天往村民家里跑,耐心解释,听取大家的意见。“‘共富后巷’建好后,不仅有租金赚,还能在家门口就业,以合伙人的形式加入村集体经济……”姜丽娟说,“心齐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杨安仁说:“科技兴农不是空话,品种好才能产业旺。”
2015年,5000亩油桐林遭遇枯萎病,大量已经挂果的油桐树陆续枯死。试了各种药物,翻了许多书籍,仍找不到办法的杨安仁试着给油桐专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汪阳东发了一封求助邮件。
汪阳东带团队来到独山县,他们从基地仅存的13棵油桐树着手,通过分子选育、杂交育种和嫁接的方式,终于找到了产生抗体的油桐品种。后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鲁东大学等单位的指导下,杨安仁又成功让油桐产量实现3—6倍的增长,每亩产值达1万多元,并建成了优质油桐种质资源库。
王军扬说:“带头干就得不怕难,销售额就是说服力。”
王军扬是新疆金圣果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家沙棘产品公司的负责人,和沙棘打了十几年交道。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时,每人分到了70亩沙棘地。“一年下来啥都赚不着,咋干?”有人提出,种沙棘只见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沙棘果摘下来,我去找销路!”时任第九师一七〇团六连党支部书记的王军扬对大家说。王军扬心里也没底,但只能到处打听哪里有沙棘加工企业,上门去推销,“一开始没人知道我们的沙棘果怎么样,跑了十几家企业,终于找到两家愿意收购的。”当年10月,840多吨沙棘果全部卖完,销售额达到540万元。看着别人沙棘地管护得好,一亩挣2000多元,之前不愿干的人坐不住了:“沙棘果就是‘金果果’嘛,咱还是踏实干吧!”
向未来,努力实现美好愿景
“与其只顾自己发展,不如大家一起发展更充实、更有成就感”
如今,入驻通邮电商产业园的企业达700多家,卞盛洁和团队累计培训超20万人次,带动产业链就业超10万人。把精力都投入培训孵化,自己的事业怎么办?卞盛洁坦言:“我越来越觉得,与其只顾自己发展,不如大家一起发展更充实、更有成就感。”
未来有什么打算?“以前和我打交道的,大多是老农民,现在有一多半是年轻人。”卞盛洁有个新年“小目标”:培育孵化5000名返乡大学生和乡村青年,帮助他们走好就业创业第一步。“我还想再细分出一个跨境电商产业园,让更多村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发展特色产业的带头人,纷纷向深加工方向探索。
前几天,王军扬抽空去了趟重庆。“和代理商谈合作,今年要在重庆开设30家专营店!”王军扬早就意识到延长产业链、拓宽市场的重要性,前几年,公司就推出了饮料、冻干粉、籽油等20多款沙棘系列产品。去年,全团沙棘总产量达8000多吨,六成加工成了沙棘产品。
“我们刚推出了软胶囊和多肽粉两款新产品,市场反响不错。今年,我们还将建设黄酮和花青素提取生产线。广州的外贸事业部,春节后也要开始运营了。”王军扬说,“产品和市场两手抓。”
“这种地膜便于除草,这种打孔地膜专门用来种菜,这种反光地膜能为果树增加光照……”存满地膜产品的库房里,金玉龙如数家珍,言语中透露着信心:“春节后我们计划再投入600万元搞研发,进一步提高地膜对农田的增产效果。”
除了农用地膜,金玉龙还打算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带动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种苗繁育、土壤改良、物联网设备建设……今年要多跑几个村子,以‘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多搞合作,一起增收!”金玉龙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杨安仁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目前他已经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深造。“桐油在机械制造等很多领域应用广泛,我想抓住机遇。”杨安仁说,近几年,从工业原料拓展到医用原料,从培育新品种到建设种质资源库,他们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去年,公司引进3名博士作为科研带头人,开展油桐选育与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马上又有两名博士要来了。我们这儿虽然偏远,但能吸引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是件幸福的事。”杨安仁高兴地说。
瑶寨门口,红灯笼、大红花,一派喜气洋洋。春节将至,文旅市场更加红火。
汪云贵笑着说:“这几天越来越热闹。我们还要举办年货集市,我可有得忙咯!”
“村里的特产销路很旺。依托粤桂协作机制,村里的茶叶、腊肉、竹笋等正一车车运到广东茂名。大年初八,我还要去趟广西南宁,那边有家企业看上了我们的产品,要合作呢。”汪云贵一条条列出自己的新年规划,“头一件,请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来我们村,培训一下文物保护和技能传承;第二件,广西阳朔那边旅游搞得好,把他们的景点运营人请来,看能不能帮我们设计几条精品旅游线路……”
姜丽娟一边忙着岁末年初的大事小情,一边也在总结思考:“去年有返乡能人投资项目,但受各种因素限制,没能落地,有点遗憾。去年,我们还建设了水上乐园等一批项目,怎么利用好这些资源,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要再想想。”
成为村党总支书记后,姜丽娟每天早起化妆,她笑称:“反倒比以前更注意形象了。”“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下姜村村民余娟妹夸赞姜丽娟。如今的姜丽娟,在为扮靓下姜村,忙得不亦乐乎。
是啊,还有那么多意气风发的青年,正在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扮靓广袤的乡土大地……
(本报记者姚雪青、窦瀚洋、张云河、程焕、张文、李亚楠)
版式设计:沈亦伶
融媒创作:窦瀚洋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