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智能化生产线上的人才“缺口”亟待补齐

发稿时间:2024-03-10 11:24:00 编辑:张建伟 来源: 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张佳星

  “在智能化生产线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产业工人目前的知识储备,可能很难明白工业机器人的编程逻辑。”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周颖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人才问题。

  “拿我们柳工来说,近年投资了数十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但匹配智能化进程的人才却很缺。”周颖峰说,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谭天星在吉林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发言中建议,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政府年度工作会议计划,并将建设工作列入财政预算。

  产业工人要有能力驾驭“智能化”

  “以前当工人,术业有专攻,比如开磨床只需专攻磨工技术。现在变了,智能化产线的运作单元是‘加工岛’,一个工人要会开磨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还要用好工业机器人。”周颖峰说。

  智能化产线为工人的体力劳动做了“减法”,但又给他们的技术技能做了“加法”。例如,除了过去掌握的技术,智能化产线上的工人还需要学习编程。“我们要把制造的经验传递给机器人,编程和参数也要根据生产现场进行微调。”周颖峰说,要实现高端机械制造中的复杂零件生产,产业工人要有能力驾驭“智能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高级技师王海给出的一组数据,印证了现代产业工人的高技术含量:“我们工作室累计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9篇,开发百余项技术创新成果,一批技术成果得到转化,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周颖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训基地今年年初刚建成。”周颖峰说,基地里建立了一条模拟生产线,前来接受培训的工人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任务,还要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核。

  周颖峰介绍,工作室进行了产业工人培训考核认定制度的设计,通过考核给予相应的技能等级水平认证。

  如何培养出能驾驭“智能化”的产业工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系统培养体系。《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

  “只要肯投资,智能化产线2—3年就可以建好,而真正能依托生产线研发出创新成果、助力企业发展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周颖峰建议,在产业工人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上,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工人“蜕变”的动力。

  工人的薪酬一直以“多劳多得”为标准,但先进生产线上的工人“一肩多挑”,他们的劳动价值和技能付出如何评价更合理?周颖峰说,“新八级工”制度、技能大赛平台、大国工匠体系的评定等,都在助力高精尖产业工人的培养。但如何建立用好产业工人的常规制度,仍需要政府和企业来共同探索。

  谭天星介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5年立法规划,立法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未来,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将有法可依。(科技日报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