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余载神舟家族太空接力 见证筑梦太空每一步
发稿时间:2024-06-12 09:34: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从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首飞至今,20多年来,我国先后实施13次载人飞行任务,22名航天员逐梦苍穹,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再到长期在轨驻留,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参与见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每一步,将祖国荣耀写满太空。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五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安全返回,实现了“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两年后的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乘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太空,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这次任务实现了“成功发射、正常飞行、安全返回、航天员健康出舱”的任务目标,掌握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飞行器控制、航天医学保障等载人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关键技术,是我国首次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9月27日,翟志刚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6月24日,刘旺手动控制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这次任务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务目标,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刘洋成为我国首飞女航天员。
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6月20日,3名航天员成功开展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任务,王亚平成为首位太空教师。这次任务圆满完成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2016年10月17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于10月19日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工作和生活。11月18日,航天员安全返回。这次任务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航天员常态化在轨轮换 空间站常态化运营
2020年5月,长征5号B成功首飞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经过两年12次的飞行任务,4个航天员乘组太空接力,参与见证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目前中国航天员实现常态化在轨轮换,空间站开启常态化运营新阶段,正持续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驾乘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于9月17日安全返回。在轨期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出舱活动、舱外操作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了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驾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于2022年4月16日安全返回,此次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在轨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出舱活动、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
2022年6月5日,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驾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进行为期6个月的驻留任务。在轨期间完成了多次出舱任务和一次太空授课任务,还迎来了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完成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建造等多项任务。
2022年11月29日,航天员费俊龙17年后重返太空,邓清明、张陆在追梦25年和12年后首次飞天,他们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还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完成首次太空会师,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
2023年5月30日,空间站迎来了神舟十六号乘组,这是一个由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组成的全新阵容。3名航天员在轨期间进行了出舱活动、中国空间站第四次太空授课活动,完成了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领命出征。开启半年的太空出差任务。任务期间,乘组密切配合,完成我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以及首批舱外暴露实验材料样品成功取回等多项科研任务后,于今年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年4月25日,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驾乘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乘组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等工作。5月28日,神舟十八号乘组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