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岐黄学者李平: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医科学内涵

发稿时间:2024-08-24 08:31:00 编辑:李晨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李平教授和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科技中心基础研究部副主任赵婷婷记得,有一段时间,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实验室不到早上7点就会亮起灯,晚上9点以后才熄灭。第一个出现在实验室的,一定是她的老师李平。“老师在科研和临床上都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热情,不用教年轻人怎么做,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份激励。”

  这份热情持续了40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领域不断耕耘,李平通过亲身实践,在传承中医药经典的同时探索创新方式,用现代科研方法阐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根据《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部署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通过实施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探索建立中医药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制度。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李平成了首届100名“岐黄学者”之一。

  “岐黄学者只是一个称号,要求的是在中医学术上有所建树。”68岁的李平,在2021年退休后,依旧出现在门诊和实验室里,倾心培养青年才干。她认为,“不断学习提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用现代研究方式探究中医药奥秘

  对于李平而言,学中医的契机很奇妙。1978年,她还在当时的北京铁路分局丰台机务段学开火车。一位高校老师建议她考大学。靠着借来的几本书,李平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

  这个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李平非常珍惜。学中医要学医古文,李平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当时的宣武中医院中医内科做临床工作,跟随前辈王学义主任医师学中医经典。“当时王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学好伤寒论,看病不用问’,说的就是我们要好好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在跟随王老师学习期间,李平眼见经典名方在一些疑难杂症中有显著疗效,也见到了很多患有肾病的病人。她还记得,有一个一米八几的英俊小伙子,年纪轻轻却已经到了慢性肾衰竭晚期;还有病人因为肾病遭遇情感危机,被爱人抛弃。“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晚期肾病病人不能像现在一样进行透析治疗,大部分都病情危重——牙龈出血、全身水肿、呼吸困难,甚至引发脑病,痛苦不堪。”遇见太多类似病例,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李平非常苦恼,这也让她下定决心要专注肾病研究。

  1986年,李平开始跟随名医时逸人之子、我国中医肾脏病奠基者之一时振声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先后取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临床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已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工作的她通过原卫生部选拔公派出国留学考试,前往日本新泻大学学习。

  日本新泻大学的医学部肾脏病研究所是当时全日本唯一的肾脏病基础研究机构。然而,因为“学中医”,李平无法在日本获得临床进修许可,不能从事临床工作,“只能看,不能干”。

  李平只能在实验室做实验。当时新泻大学医学部肾脏病研究所正在开展中医经方“柴苓汤”治疗肾病的基础研究,李平从制备疾病的动物模型开始学习,参与研究中药治疗实验性肾炎的作用机理。“用肾病动物模型来观察中药,为我打开了中医药研究的新视角”。

  “会英语,还能说日语;懂中医,又懂西医。”许多日本同行给了李平这样的评价。在日本学习,给李平打下了现代研究的坚实基础。1999年,在日本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她谢绝了导师清水不二雄教授的挽留,决定回到国内,并进入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

  “如何用现代科技解读中医药?不但疗效好,还要明确疗效的作用机制。”在中日友好医院,李平创建了首个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搭建了肾脏药理研究平台,建立了13种实验动物模型用于复方中药的现代研究。

  2001年,为了加强医院基础研究工作,李平从肾内科调至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并担任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中西医结合—药物药理研究室主任。当时,研究室缺乏基本的药理研究设施,她创造条件开展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在学习和总结基础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带领团队开展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药研究,2008年获得该所创立以来第一个新药临床批件。

  2005年,李平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团队,将系统生物学方法用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创建了糖尿病肾病系统诊疗评价体系,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开展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16年,她领衔的“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国家奖不是目的,我们要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药物。”李平还带领团队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特色,研发了医院制剂。2022年,她带领团队开展的“中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优势特色及作用机制阐述取得新进展”获评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中西医结合是优势互补。”李平举例,在临床中治疗一个肾病的病人,有时会采用西医的方法,当西医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会用中医的方法,二者相互补充,为疑难肾病提供满意的治疗方法。在从事研究工作时,常常会用西医的现代技术平台,“我们主要借助中西结合方法,更好地阐明中医药治疗疑难肾病的优势和特色,用现代科技方法来揭示中医的科学内涵。”

  中医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

  “作为中医大夫,临床很重要。”李平还记得,1999年,曾有一位在肾内科住院诊治的外地狼疮肾炎患者,一度高烧不退,西药无济于事。护士来问李平是否可以尝试用中药治疗。通过中医经典名方小柴胡汤加减,患者很快退烧。20多年来,患者一直和李医生保持联系,经常介绍当地患者和亲属找李医生看病。

  “医生跟患者的沟通非常重要。”在李平看来,面对疾病,医生需要耐心和细心,尤其对于一些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疾病很复杂,用药也很复杂,必须充分和患者沟通、相互尊重,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学中医做临床,能够给病人解决问题,带去帮助;搞科学研究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只是有时候比较艰苦,需要长期坚持下去。”在李平看来,中医临床和科研互为补充和借鉴。具备临床基础,能更好地发现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为科研提供思路,让科研不走偏。与此同时,临床事务繁重,医务人员压力大,科研能够让人更好静下心来钻研问题,更好为临床服务,“二者相辅相成”。

  在临床和科研中,李平发现,有的中医临床医生对中药毒副作用认识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李平积极推广安全用药的理念和知识普及,主编的《中草药肾损害与中医药治疗》200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于2006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二等奖。书中除了分析马兜铃酸导致肝肾损伤等案例,还列举了一些其他可能导致肾损害的中药,以及临床医生应该如何处理、治疗等应对方式。

  “中医药确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肾病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中医人不能盲目自信,需要不断学习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让大家都知道用药时该注意哪些毒副作用。同时也不能谈虎色变,一提到吃中药就谨慎,甚至认为中药有毒。”李平说,近期她和团队正针对能治疗肾病、降低蛋白尿的中药雷公藤制剂,编写安全用药指南。“我们本着循证为主、专家共识为辅的原则,整理总结相关文献,帮助患者安全合理使用雷公藤制剂,使祖国医学更好地造福肾病患者。”

  把年轻人培养好,中西医结合事业才能后继有人

  作为中日友好医院博士研究生,95后王颖算是李平的“关门弟子”。“在临床、科研、学习层面,李老师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严谨、认真、负责,做好每一件小事。在生活中,她又给我们充分的关爱。我感到很幸运,能够遇到这样一位老师。”王颖说。

  除了在中日友好医院兼顾临床和学术工作,李平也担任多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的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副主任武曦蔼从2005年起跟随李平教授读研,2018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继续师承李平教授,“前前后后和李老师学习了20年”。

  武曦蔼对一个场景印象深刻。肾病患者对盐的摄入有限制,一天大约3克。“普通大夫可能对患者说,少吃盐,一天3克就差不多了。李平老师除了关注患者吃饭怎么吃、喝水怎么喝、盐放多少,还会细致地对病人说:如果你觉得没有味道,可以用醋或者番茄调味。”

  “‘仁心仁术’这个词用在李老师身上毫不夸张。”武曦蔼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医生学习,真正把病人当亲人,为病人做最好的医疗服务。”

  “李老师已经到退休年龄,却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武曦蔼还记得,最初开始学医时,关注的多是如何看好病。李平告诉她,作为一个好医生,看好病固然重要,但一个医生能看的病人是有限的,因此一定要做科学研究,找这种疾病的规律,治疗更多疾病,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做医学科学家。

  每周一晚上7点半到9点,是李平团队雷打不动的“线上学习”环节,每次都有近百人参加。从经典学习到临床诊治经验,从科研课题申请到论文写作,大家在群里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与体会。“每周一的学习环节,也能充分体现教学相长。”李平说。

  “年轻人有活力,和年轻人在一起特别快乐。同时年轻人有很多特有的优点,对新事物接受得快,脑子反应快,值得向他们学习。”李平发现,近年来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传承中医,在中医教育里有一句话叫: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学好中医经典,系统地学、扎扎实实地学,同时由具备经验的医生进行指导,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年轻人的成长都很有帮助。”

  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李平认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应当不断学习,积累经验,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其次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事事为病人着想,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大医精诚。这四个字精准地道出了医生的职责——‘精’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医术,‘诚’要求医生有医风医德,做人做事诚恳真诚,这样才能给病人解决问题。”

  “年轻人是祖国医学的未来,把年轻人培养好,中西医结合事业才能后继有人。”李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