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名“二连降”会带来什么影响
发稿时间:2024-12-04 11:09:00 编辑:张建伟 来源: 北京日报
教育部近日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也就是说,继2024年报名人数比2023年减少36万后,2025年报名人数又比2024年减少了50万。考研报名人数为何会出现“二连降”?试题难度会不会因此而降低?如果不考研好找工作吗?这种现象对于未来的研究生教育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畅所欲言
读研有一定的从众心理
大四学生 连祥宇
作为一名“推免生”,我明年将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我之所以选择读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一定的从众心理;二是就业形势所迫。在我们学校,大部分同学会通过保研、考研、出国留学等途径升学,只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从大一到大三,周围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在为升学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如果不准备升学就像“不务正业”一般,所以,我很早就被动地加入了这场升学竞赛中。从就业形势来看,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已经十分常见,极大地挤压了本科生的生存空间。闲暇时,我浏览过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岗位分配表,发现留给本科生的岗位相当少。作为一个本科生,很难在大城市找到一个和自己预期相符的高质量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是求职的“刚需”。
“跨考”出于对体育事业的热爱
大四学生 李婉婷
我是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从小就对羽毛球有浓厚兴趣,是国家一级运动员,所以,我报考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做这个决定是出于我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个人发展的规划以及对跨学科知识的追求。体育不仅塑造了我的身体,也塑造了我的性格。我希望通过体育教育,将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和生活质量。体育教育作为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的关键,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学习,为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跨学科的背景将成为我的独特优势。我的本科专业背景让我具备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将使我在体育领域继续提升自我。
放弃考研拥抱职场
大学毕业生 石功
大四时,我获得了一家知名化工企业的录用意向,岗位与专业契合,发展路径明晰,晋升机制透明合理。就业形势波谲云诡,能握住这样的“橄榄枝”,如同在风雨飘摇中寻得安稳港湾,于是我果断签约入职,放弃考研深造计划。毕竟,深造后的归途也是职场,既然当下能锚定不错的职业起点,先一步积累工作经验、拓展行业人脉,不失为明智之选,没必要经历考研深造的“缓冲带”。
而且,考研备考绝非轻松的坦途,其间耗费的时间、精力与承受的压力,让我望而却步。备考阶段,听闻学长学姐们“朝六晚十二”,日复一日埋首书海,被单词、公式、理论轮番轰炸,生活被压缩成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精神紧绷,身体也不堪重负。我向往自由、多元成长。大学社团、志愿活动、学术竞赛等舞台,我能拓展人脉、锤炼沟通应变力,不愿因考研搁置对广阔世界的探索,想趁青春直接投身社会,在摸爬滚打中找专属“坐标”,用实干为未来奠基。何况,考研的不确定性如影随形,即便付出所有努力,也可能因单科几分之差,与梦想学府失之交臂,功亏一篑,而失败带来的后果也不是能淡然处之的。
问题一
报名人数减少,考研会不会容易些?
研考试题难度不会轻易降低
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 李崇圆
近两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下滑态势,引发人们一连串联想:报名人数减少,考研会不会更容易了?实际上,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报名人数多少与考试难易程度并无直接关联。
研考报名人数减少,主要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品质的提升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多出路。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要求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经过近20年的精心培育,大学生对个人生涯和职业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有了理性的思考。因此,考研早已不再是升学的独木桥,考取公务员、到国外深造或者毕业后直接就业等都是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选项。出路宽了,选择多了,各种毕业发展路径的相对数自然会减少。此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决定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报考迟疑,报名人数减少也就不足为奇了。根据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情况,大学毕业后早日融入社会也不失为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之计。
有人认为,既然报名人数减少,研考试题难度也会相应降低,但二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研考试题不会因报名人数的改变而轻易改变。原因有三: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标准没有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国家最高学历层次的升学教育考试,是为党和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考试强化人才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初衷和目标不会改变。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本身来看,考试科目设置、考试试题难度、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等是由招生单位、学科、专业等的层次、性质、属性等多种综合因素共同决定的。从考生角度来看,报名人数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考研对手的竞争力一定会减弱。那些真正想考并且有把握考上的人应该并未减少,竞争取决于考研对手是谁而不是考研对手的数量。这就好比一场万人马拉松比赛与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相较,难道在奥运会比赛当中取得名次更容易吗?所以,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想要上岸,还须静下心来提升内核、调整心态,科学高效地复习备考,才能在研考中脱颖而出。
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近三年全国招收研究生的数量一直在增长,2021年招收研究生117.7万人,2022年招收研究生124.2万人,2023年招收研究生达到了130.2万人。可见,研考报名人数出现下降并不能影响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规模稳步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教育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质量关乎高层次人才选拔,试题难度不会轻易降低,这也是选拔性考试的目标及意义。
问题二
如果不考研,好找工作吗?
“唯学历论”已不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李长安
很多青年人考研是为了好找工作,但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我们似乎又可以从中看到一些青年人的新选择,这与就业观念的改变不无关系。
近几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青年人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推迟就业时间,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高学历从而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考研热潮不断出现,“学历内卷”也成为劳动力市场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随着研究生扩招的持续进行,研究生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在一些高校众多、教育发达的城市,已经出现了毕业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的情况。比如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3年北京高校全日制毕业生数量约有29.6万人,其中研究生16万余人,多出本科生3万人。
毫无疑问,追求高学历具有积极的一面。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对更高学历、更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许多高端、高薪的职位机会,往往对求职者的学历背景有着较高的要求,硕士学位成了不少岗位的门槛。这并非是对本科学历的否定,而是反映了当前高质量发展引发的就业市场的一种趋势和现状。
不过,与“学历内卷”相伴随的,是研究生的就业也呈现了趋紧的状况。有招聘平台的调查发现,今年硕博应届毕业生收到用人单位接收函的比例甚至要低于本科生。不仅如此,由于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存在,过度教育、学历浪费问题也较为突出。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普通岗位的时候,人为抬高学历要求,“高知低就”现象屡见不鲜。此外,一些高学历者专业不对口现象也较为普遍。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女性不仅在本科阶段的数量超过了男性,而且在硕士阶段也已实现了全面超越,考虑到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相对弱势,这也是加剧研究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今,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理性,“唯学历论”并不合时宜。尽管研究生学位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但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同样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我们需要认识到,大学教育虽然提供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真正的职场竞争力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拥有更强的创新创造力和更高的技能水平,才是市场所热捧的人才。从实践当中看,社会稀缺的人才大多数时候并非是以学历高低来衡量的,而更多的是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由于国家对技能培训的日益重视,许多学历并不高的劳动者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职业发展的“后发优势”,一些人还成为“大国工匠”。
因此,对于青年人来说,选择考研固然无可厚非,但片面追求学历提升甚至将考研视为人生发展的唯一途径,那就有可能陷入职业迷茫的困境当中。值得期待的是,现如今有许多青年人已经从单纯追求学历的“单向道”上跳了出来,他们更注重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扩大知识范围,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但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的大趋势。
思考与建议
研究生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自2015年起,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474万人峰值,现在出现“二连降”,且降幅有增长趋势,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信号,即研究生教育应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实现研究生教育量质齐升,转型势在必行。
对于考生而言,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考研赛道,部分大学毕业生开始选择更趋理性和现实性的发展出路。那些退出的学生意识到与就业相比,考研不再是首要选项。麦可思《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选择读研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满足职业发展需要。曾经能够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考研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效能降低了,低到不足以抵消考研读研的成本,于是,与其考研还不如尽快工作;部分学生读研的性价比和回报率下降,降到出现巨大的反向差额。考研热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来提升就业竞争力,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但事实上,不少人付出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找工作却不如预期,就业竞争力没有明显提高,部分学生了解这种情况后最终选择放弃报考。
对于社会而言,崇尚高学历、过于看重学历是中国长期存在的现象,由此引发的过度教育、消耗教育问题积重难返。考研报名人数减少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在现实面前变得冷静、理性,不再想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随大流。必须清醒地看到,“卷学历”现象还很严重,考研的报录比仍然低于25%,考研难度并未降低,报名人数明显减少的2024年的研考国家线和各高校的复试线分数“不降反涨”。即使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再降50万,部分学科的考研热度依然不会降,甚至还可能升温。考研人数下降的“拐点”出现后,接下来几年可能还会继续下降。仅仅由于报名人数减少,不足以使“卷学历”降温。
202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显示,拟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持续多年研究生扩招与考研报名人数减少共同发挥作用,对于设立学位点的高校而言,意味着考研生源已经在减少,生源的可选择空间在变小,延续规模扩张的研究生教育外延发展模式即将接近极限,难以为继。这种影响首先波及的是边缘化的高校和学位点,可能表现为无人报考与难以就业同时出现,然后逐渐会扩大到更多的高校,包括一些知名高校的边缘学科与专业。在日益激烈的研究生生源竞争中,高校应该抓住机遇,依据社会发展设置学位点,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考环节、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模式,做好高校与用人机构的衔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市场满意度。
具体来说,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更加深刻细致了解研究生的真实成长发展需求,依据需求制订培养方案,将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优势潜能、个性特长以及人生规划相融合,助力他们充分展现并发挥自身长处,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同时,引导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创新,构建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成才率,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培养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二是深度对接、融入市场,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效能。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