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三代”接力讲好红旗渠故事
发稿时间:2025-04-05 08:32:00 编辑:李晨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别看现在补红旗渠都用大型机,以前那可都是咱林州人民一锤一锤砸出来的。”从小生长在河南省安阳市红旗渠边,大学生刘也畅时常听爷爷和父亲讲起他们当年参与修筑维护红旗渠的经历。
儿时的刘也畅还不懂这一锤一锤的“含金量”。如今,她已追随爷爷和父亲的脚步,加入红旗渠故事及红旗渠精神的宣讲队伍中。
今年是红旗渠通水60周年。像刘也畅一样的“渠三代”在河南林州本地还有很多,他们或扎根家乡宣讲红旗渠故事,守护祖辈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遗产,或带着红旗渠儿女的拼劲和韧劲走出林州,用青春的方式,将红旗渠精神播撒到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
太行峭壁上的表演者
在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凌空除险》红色情景表演是这里推出的一大特色节目,“渠三代”任斌强是该节目的一名表演人员。
在距离地面60米的高空峭壁上,任斌强几乎每天都会冒险实景演绎先辈勇攀绝壁、穿石挖渠的故事,为观众重现“凌空除险”的惊险瞬间。以天地作幕布,以绝壁为舞台,任斌强因其表演的高难度动作,被观众称为红旗渠里的“蜘蛛侠”。
作为林州土生土长的“渠三代”,任斌强的外祖父是红旗渠特等劳动模范任羊成。任斌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记事起,外祖父就给他讲当年修渠的故事,还手把手向他传授除险技术。
27岁时,受红旗渠景区负责人的邀请,任斌强来到青年洞,正式开始“凌空除险”表演生涯。5年间,从最开始的“颤抖”“无法控制肢体”“重重地摔在石壁上”,到如今能够“飞檐走壁”“在崖上荡秋千”,任斌强说:“亲身体验过凌空除险的过程后,才真正体会到父辈挖渠的艰辛与不易。在如今保护措施完备的情况下,我遇到的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谈到每天循环表演“凌空除险”会不会倦怠,任斌强说:“每一场演出,面对的都是新的观众,用行动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先辈艰苦奋斗的故事,进而帮助他们真正领会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我热爱并愿意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
“过去的‘一锤一锤’是为了生存,如今情景表演里的‘一锤一锤’则是为了传承。红旗渠的历史变化,不正是人民生活日益美好的缩影吗?”一位外地游客在观看完“凌空除险”表演后感慨。
前辈用力量凿来了水源,后辈也用行动将“红旗渠精神”凿进了观众心田。任斌强从小就憧憬着将来自己能像外祖父一样成为英雄。如今,用实景表演的方式,“讲好红旗渠故事,无名亦动听”。
行进中的讲解员
“如果我出生在那个红旗渠尚未修建的年代,我会怎么做?”
作为红旗渠纪念馆的一名青年讲解员,常会平经常在讲解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常会平走进纪念馆,从林县干旱缺水的自然背景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讲到“引漳入林”工程的敲定,再到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凿山挖渠的奋斗故事,整个讲解过程一气呵成。
谈起边走边说还能流畅讲解的秘诀,常会平说:“只有自己先沉浸其中,吃透修建红旗渠的前因后果,才能够说服观众,在行进中给参观者带来‘沉浸式’的讲解体验。”
从事讲解员工作10多年,常会平每年接待讲解工作1500余场,为约10万人讲解红旗渠故事。“对于来研学的中小学生,我们会采用故事会的方式,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针对大学生和青年群体,我们则侧重于讲解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启迪大家坚守信仰和寻找初心。”常会平说,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使用不同的讲解方法,是讲解的一大特色。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许多讲解员都是“渠二代”“渠三代”“渠四代”,常会平也不例外。“我们都是听着父辈修渠的故事长大的,讲好、传承好红旗渠的故事,也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常会平说,红旗渠的故事不是冷冰冰的历史,而是林州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精神源头,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就是给下一代造福。
如今,除了讲解员的身份,常会平还是红旗渠纪念馆运营中心副经理。“培养新一代红旗渠精神讲解员,利用现代科技创新讲解方式,统筹规划好景区线路达到最佳游览效果。”常会平认为,她正在做的“铺路筑基”工作,和讲解红旗渠精神一样重要,时代在进步,用新理念、新方法讲好红旗渠故事,是纪念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校里的“代言人”
“我们安阳有扁粉菜、殷墟、甲骨文,还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大学英语课的课前展示环节,刘也畅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推介自己的家乡林州。
18岁时,刘也畅走出家乡,考入了河南师范大学,如今是该校文学院一名大三学生。“我的爷爷当年参与修建红旗渠,我的爸爸和妈妈也都是18岁左右参与到修渠维护工作的,那个时候贫穷缺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更不能丢了他们艰苦奋斗、拼搏到底的精神。”
“在大学里成为一名红旗渠精神传承者”是刘也畅进入大学后给自己设立的一个目标。无论是班级团课、课堂活动,还是同学闲聊,刘也畅都会找合适时机向大家“安利”家乡林州和红旗渠。
“现在只要想到刘也畅,我就想去林州吃一碗扁粉菜,好好听一听红旗渠的修筑故事。”刘也畅的大学室友宋洁说。
不仅在校园里经常宣讲红旗渠故事,刘也畅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红旗渠精神。早睡早起坚持跑步,学习努力踏实不放弃,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凭借红旗渠儿女的韧劲,刘也畅连续两年获得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的荣誉称号,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
“爸爸,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时候累不累呀?”
“那时候咋还会想累不累,为了修渠引水,林州人只能拼命干,奋斗到底。这再难修的渠不也被咱修成了吗?”
儿时与父亲的这段对话,至今仍在刘也畅耳边萦绕。“直到现在,每当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困难,爸爸乐观的话语就是我克服困难的内生动力。”刘也畅说,“红旗渠孕育了我,红旗渠精神始终激励着我。未来,我会持续把红旗渠精神外化于行,让更多人切实感知到它的伟大之处,自觉做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人和践行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朱成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