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城市守护者的夜间日志(体验·民生一线观察)

发稿时间:2025-04-25 13:58: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当城市里千家万户进入梦乡,有一批劳动者却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在火车站派出所为旅客排忧解难,有的在医院急诊室抢救患者生命,有的在荒郊野外检修电路守护光明……他们是城市夜间的守护者,是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是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在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跟随城市“守夜人”,一同记录下他们的夜间工作日志,并以此向他们致敬。

  ——编 者

  湖南长沙南站派出所执勤警务大队大队长钟亚——

  穿梭晨昏线 守护赶路人

  加开24趟“红眼高铁”,当天发送约23万旅客,比平时多8万人……4月3日清明假期前一天的长沙南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熟悉的不眠夜。

  佩戴好执法记录仪,别上对讲机,打开警灯,整好队伍,出发去巡逻。

  候车室里,不少旅客把行李箱留在座位上,然后去上洗手间。“虽然社会治安很好,但是出门在外还是不能大意呀!”我提醒着。

  记不清已经巡过几趟了,反正今天的微信运动又是3万多步。同事们常开玩笑说,只要是我的值班日,步数榜首就没有悬念。我把这个当作是分内的事,因为作为大队长,每个岗位我都要走到。

  “候车室B6位置有位老人求助,行李和家人都找不到了。”晚上10时,我肩膀处的对讲机突然响起。

  “收到,我在附近,立刻前往!”我带着同事朝着目标区域奔去。原来,老人去趟卫生间的工夫,行李和家人就都不见了,一时间急得坐立不安。

  “您莫急,跟我们回忆一下您是从哪边的电梯上来的?”我一边通过对讲机指挥同事调看监控,一边安抚老人。

  一番查找,原来老人错把B区当成A区。因为车站候车区比较相似,有时候老人、小孩容易把两个区域弄混。从接警到处置完毕,前前后后只花了20分钟。老人不仅找到了行李和家人,也没耽误返乡。

  “帅哥住店不?打车不?再拉一个人就走……”出站口附近,零星有戴着口罩的人,向到站旅客推销旅店和黑车业务。

  针对扰乱站场秩序、涉嫌违规经营的黑车、拉客等现象,靠巡查还不够。我们还联合地方派出所,开展上门提醒、约谈,从源头解决问题。

  在出站大厅和站前广场,有一些乘客席地而坐,准备将就一晚,等第二天天亮再继续行程。我们挨个上前沟通,将他们引导到车站特意开辟的夜间临时等候区。这是长沙南站近年来开设的为过夜候车旅客提供休息的区域。派出所也加派人手,配合做好夜间安全保障。

  “里面有热水、椅子、网络。大家休息时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明天安安心心回家!”我提醒道。很快,夜间临时等候区里的人越来越多,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叮嘱完夜间临时等候区的旅客,已经是凌晨4点多。抵达旅客很少了,我们终于可以坐下来歇歇。

  “亚哥,今年回家扫墓又要‘迟到’几天了吧?”长沙南站派出所教导员刘伟问我。

  “你不也一样?”我笑着答道。

  在这难得的放松时刻,天边的朝霞渐渐浮现。“辛苦你们了,接下来4个小时,预计有6万人进站……”长沙南站客运值班员邓粤湘打来电话。

  “没问题,保证维护好车站秩序!”我回复道。

  现场素描:

  在跟随钟亚队长体验夜间执勤的过程中,“3万步”这个此前新闻报道中的抽象数据,化作了制服上的汗水和双腿的疲惫。

  既要有处置突发警情的雷霆手段,更需怀揣服务万千旅客的赤子之心。这位55岁的民警,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当列车驶离站台,那些穿梭在晨昏线间的身影,正是城市守护者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孙超采访整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李铁刚——

  与病情赛跑 做患者“医靠”

  “快救人!”在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大厅的电子钟泛着冷光,我刚接过值班医生的对讲机,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就打破了夜里的寂静。担架床上是浑身湿透的建筑工人,他的右胸受了伤。

  “张力性气胸!准备闭式引流!”我扯开他的工装服,指尖触到胸腔下鼓胀感。当手术刀划开皮肤的瞬间,气体混着血沫流了出来。经过紧张且快速的处理,工人逐渐转危为安。

  晚上8点时分,急诊大厅迎来第二波高峰:患急性肺炎的小伙、突发胰腺炎的中年人、玩耍摔伤骨折的孩童……抢救室的担架床不够用,患者只能在轮椅或长椅上输液。主治医师老代刚处理完一名过敏性休克患者,又转身冲向另一名患者:“开放气道!准备吸引器!”他的白大褂上沾着血迹,却浑然不觉。

  夜深人静时,急诊科仍灯火通明。留观室里,一名外籍游客因高热惊厥被送来,家属不会中文,急得手足无措。护士小冯用手机翻译软件逐句沟通,又为患者递上温水、掖好被角。在急诊科,在冰冷的仪器与数据之外,我们始终是患者最坚实的“医靠”。

  子夜,我习惯性巡视科室。抢救室里,一名心衰患者的血压终于稳定;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内,脑梗老人的肢体开始有了微动……看到一名名患者情况好转,觉得自己的努力都很值得。

  走廊尽头,主治医师小梁蜷在值班室沙发上小憩。我问她累吗?她笑笑:“主任,您不也一样?”是啊,从医二十载,不都是这么坚持下来的吗?但每当听到患者家属那句“谢谢”,所有的疲惫都消散了。

  窗外晨曦微露,抢救室的自动门突然打开,监护仪的警报声越来越大。担架床上的中年男人西装被冷汗浸透,心电监护仪跳跃着无序的波形。

  “心室颤动!继续按压!”我迅速扯开他粘在胸口的衬衫,“上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超声探头压上青紫的腹股沟,股动脉在屏幕上缩成细线。ECMO团队的主治医师小高在超声引导下熟练地置入管路,护士小刘迅速将已预充排气的连接套包递上手术台。

  病情转机了!离心泵启动的嗡鸣吞没了所有声音,黑紫色血液在透明管路里翻涌,途经氧合器时骤然鲜红。ECMO屏幕蓝光如水波泛起,当自主心律终于在机械支撑下泛起微澜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晨光洒进急诊大厅时,我看到那名建筑工人终于撤下了呼吸机。他费力地在写字板上勾画,我们以为是疼痛示意,却见歪扭的线条是一朵5个瓣的野花,箭头指向窗外沾着晨露的迎春花。这是对生命的渴望!

  现场素描:

  有人问,急诊科医生最熟悉什么声音?是除颤仪的充电声,是血液灌流机的嗡鸣。急诊科的24小时,是“急、危、重”的循环,是人间温暖的守护。他们常见凌晨4点闪烁的星光,更收获过无数真挚的感谢。只要他们穿上这身白衣,便刻记了医者的誓言:救死扶伤!

  (本报记者辛阳采访整理)

  安徽淮南供电公司超特高压运维班班长罗铭谦——

  行走在深夜 坚守住光明

  4月3日晚上9点,我坐上黄色工程皮卡车,从安徽淮南供电公司出发,汇入了繁忙的车流中。

  今晚,我要和两名同事一起,到距离10公里外的沈家岗,对1000千伏淮上线开展巡视。

  1000千伏淮上线起于淮南,终到上海,是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交流输电线路,全长约759公里,线路平均输送功率约600万千瓦,相当于上海市实时总用电量的近1/10,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能源大动脉。

  “无人机、红外测温仪、探照灯都带上,再检查一遍,我们就出发!”停好车,交代好注意事项,我和同事就出发了。

  “跟着我走!”每次巡视的时候,我都会自觉走在最前面。天黑路滑,背着各种设备的情况下,我担心同事不熟悉路况,很容易发生危险。今晚这样的夜巡,我早就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了,几乎每一基塔杆的位置和路径全印在我的脑子里。

  我们3人在一片松软的田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20多分钟,终于到了第一个塔位。拿出巡视记录本,绕视一周,杆塔本体、基面、通道,一条条,一项项,都要仔细检查,记录清楚。

  虽然线路上安装了视频监控、微拍等智能设备,但夜巡是必不可少的。受环境温度和光照影响,有些异常放电的情况在白天难以发现,同时夜间没有背景光源对仪器的干扰,测出来的温度也相对准确。

  找到相对平坦的位置,我打开拎了一路的黑箱子,拿出无人机开始对线路通道保护区巡视。这是我们巡线工人的“第二双眼睛”。春季风大、天气干燥。清明前后,村民祭扫频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引发山火影响线路安全。

  “温度10.4摄氏度,正常。”我的同事李正,去年刚入职,今晚负责用红外测温仪观测耐张接点温度情况。

  “按这,手别抖,焦距调好,看一下温度正常不?一个不能漏……”我边对他演示,边说。一个塔从上到下,要记录12个点位数据。

  “班长,我被蚊子咬了。”记录完毕,李正挠着脖子朝我走来。

  “来,喷点。”我打开包里公司配发的随身药品袋把防虫喷雾交给他。在户外与杆塔和线路为伴是输电专业的常态,巡线员不仅得有“铁脚板”,披得了荆,斩得了棘,还要忍得下蚊虫。

  这次夜巡测温,线路运行状态良好。我在微信工作群里报备巡视任务完成。

  “回来注意安全,夜里冷你们千万别冻着,给你们备的面包有没有带上啊?”工区的党支部书记武劲松看到信息后打来电话询问。

  “闻闻油菜花,看看风景,吃个面包美得很呢!”我开玩笑说。

  挂断电话后,我随手翻翻手机,今日超过两万的微信步数已经收获了好多个点赞。

  现场素描:

  跟随罗铭谦开展线路巡视,遇到了漫天蚊虫、满脚泥泞,让记者很狼狈。而他,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用电安全稳定,二十三年如一日,真正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变成了行动。

  罗铭谦却说,这么多年,巡线工人的工作条件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好,周边的村民很支持他们的工作,让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温暖和鼓励。在无尽的夜色里,罗铭谦的脚步坚定而执着,因为他的每一步都踏在守护光明的路上。

  (本报记者徐靖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5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