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上到线下高能量青年就在身边
在各自的职业领域中 用实际行动影响他人、鼓舞他人
发稿时间:2025-04-30 10:24: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龚华驾驶摩托车
陈亚在山野间清理垃圾
张笑男回应学生求职问题
当“高能量XX的一天”成为流量密码时,越来越多的博主进入这个赛道,开启一场场“高能量的演绎”。其实,真正的高能量从来不靠展示和包装。当我们不再一味依赖网络去“寻找高能量”,就会发现——那些脚踏实地、默默坚持的人就在大家身边,并且彼此间产生共振,构成鲜活的“高能量场”。
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高能量代表——律师、保险代理人、就业服务指导员,他们在各自的职业领域中,用实际行动影响他人、鼓舞他人,真正地实现了“能量传递”。
律师 龚华 能量靠精确安排和热爱支撑
2011年,龚华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检察院工作,一干就是七年。转行做律师后,他一度经历案源稀缺、收入不稳、自缴社保的焦虑期,但凭借专业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迅速在行业站稳了脚跟,并适应了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节奏。
在龚华身上,所谓“高能量”,不只体现在工作的拼劲,更在于他对生活的掌控感与节奏感。
为了应对高强度工作节奏,他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将各类事务按轻重缓急、职能分工明确处理——如办理手续、整理资料、行程安排等由助理完成,而涉及案件实质的沟通协调、法律文书撰写等核心工作由他亲自把关。为节省在途时间,前往看守所或办案机关的路上,通常由助理驾驶,他则在车上写材料、回信息、处理紧急事务,确保“人在路上,效率在线”。
即便是“高密度工作日”,他依旧每天陪孩子吃早餐、讲睡前故事,工作和家庭安排得有条不紊。龚华说:“能量从来不是用来拼命消耗的,而是靠精确安排和热爱支撑的。”
他热爱自驾旅行,是名副其实的“汽车迷”。过去十年,他和家人自驾游累计行程超过30万公里。他还是一位“阅读控”。无论多忙,每天坚持阅读两小时。长期公益服务是他另一项“时间标配”。对龚华来说,法律是职业,也是守护公平的方式;而生活的温度则源于那些默默坚持的日常。
“高能量,不是拼命冲刺,而是在自己喜欢的事里找到节奏和意义。”龚华说。
保险代理人 陈亚 在写字楼与山野间切换自如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陈亚总是能自洽地保持着日常“高能量”。她既是一名专业保险代理人,又是山野护卫队的主理人,每周在写字楼与山野之间切换自如:工作时妆容利落、脚步轻快,清山时则一身朴素,手提垃圾袋穿梭林间。
每周一、三、五上午,她准时出现在公司参加培训,协调团队事务;其余时间用于拜访客户或线上沟通。周末是她奔赴公益一线的主场。作为山野护卫队的主理人,她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清山”行动,带队进山捡拾垃圾,或为活动提前踩线。
每次组织清山活动,陈亚都要5点多起床,乘坐一两个小时地铁前往大巴集合地,清点好志愿者人数后,再搭乘两三个小时的大巴到达捡拾点。徒步捡拾垃圾六七个小时后,她再原路返回,晚上七八点到家已是常态。
今年4月,她先后完成了龙泉峪、水长城、珍珠湖三场“清山”任务。北京的捡拾活动刚结束,4月20日她又飞赴成都,参与全国巡捡。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后,她和团队志愿者共清理了近1.2吨山野垃圾。
即便没有“清山”安排,她也常参与“LNT环保理念”(LNT指Leave No Trace无痕山林)培训,组织白血病患儿爱心拍卖会,几乎每个周末都投身公益事务。
从最初独自带队,到如今已发展出十几人的志愿团队,陈亚的坚持源于对山林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执着。“在山里的时候,我是发自内心地开心。”她说。
就业服务指导员 张笑男 保持“高能输出”的日常节奏
作为北京市丰台区人力社保局职业能力建设中心主任、80后张笑男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两部手机——一部连着千余家企业HR,另一部则是三四百位毕业生的“简历热线”。在他看来,奔波在两端,正是自己“高能输出”的日常节奏。
今年4月,丰台人社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为期三天的就业服务专场,张笑男负责统筹。他提前一个月筹备,从筛选37家企业、确认岗位,到逐字推敲“求职能力实训营”课程安排,每节课都紧扣实用:用AI工具撰写简历、梳理求职痛点、精准对接岗位。“得对得起学生们来的这趟。”他说。
活动期间,他每天在会场、教室、对接区之间穿梭,两部手机几乎没有停过:一边更新企业岗位,一边回应学生的求职问题。晚上9点,他仍在微信语音里指导下一位学生。
身为“简历医生”,他一对一指导学生修改简历,白天面对面,晚上电话里逐条分析,常忙到深夜10点。4月19日老国展春季招聘会上,他当场接待23位学生,嗓子哑了也没停下来。
在高压快节奏中,张笑男也有自己的“补电”方式:约三五好友登山、探访京郊小咖啡馆,在山野之间找回节奏,蓄力再出发。
·观察·
高能量源于成就感还能不断传递
很多人好奇:“高能量的人,能量从哪来?”
张笑男的回答很简单:“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他来说,就业指导是一场能量接力——传递出去的力量,会在他人身上继续延续。
律师龚华的答案是:“高能量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当你在做有意义的事,它自然就来了。”在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中,他找到了持续的内在驱动力。
陈亚的答案则是,她没有异于他人的“高能量”,但能靠自律找到节奏。
在高能量青年人的眼中,高能量并没有标准答案,它可以是职业价值、生活秩序,也可以是一句鼓励、一点陪伴。但只要你愿意点亮他人,这份能量就能传递。
高能量,不是蓄满电独自发光,而是把这份电量,传给别人。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子渊 朱健勇 李晓萌 张知依 实习生 秦梦洋
统筹/林艳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