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医生”王海浪 12年检损25万米
发稿时间:2025-05-05 13:44:00 编辑:王煜鑫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想说清楚王海浪的工作,最直白的形容就是给钢铁构件进行扫描“体检”。
王海浪是中建安装集团南京华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无损检测责任师。从业12年里,他以精度要求1毫米的标准,用两厘米的探头,检测钢铁焊缝近25万米,先后服务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多个重点项目,为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保驾护航。2025年4月,他被授予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
2013年,刚加入无损检测团队的王海浪,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对上海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的钢结构焊缝进行超声波检测。
这是一个检测总量超过3.5万米的项目,需要检测人员一边用探头一点点划过焊缝,一边观察超声检测仪上的波动,检测焊缝质量是否合格。
“焊缝可能有气孔、裂纹等各种各样的缺陷,有些缺陷甚至到了毫米尺度。需要我们格外耐心。”王海浪说,为了完成这个项目,他在工地待了半年多。
王海浪还记得,当时由于是第一次到工地检测,走钢梁成为自己最大的挑战。“那是个架在16米高空中的钢梁,宽度大概30厘米。”他说,“起初,我紧张得只敢骑在钢梁上,一点点挪过去。”
“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就必须克服这个困难。”从那以后,王海浪再遇到这种情况就“逼”着自己走过去,慢慢适应高空检测的环境。
如今,爬垂直悬梯,登上几百米高的钢梁,早已成为王海浪习以为常的事。“有时为了保证工作进度,我会在上面待一整天。”他说,赶上饭点时,如果吊机正好有空,就会帮忙把饭吊到高空;如果没有吊机,他们就只能提前带好干粮,简单应付。
除了恐高,在密闭空间内部检测同样是种考验。
2020年夏季,王海浪曾参与一个液化天然气储罐检测项目,高温密闭的环境让检测员时刻面临窒息和脱水的危险,观察员不得不在洞口定时观察,并全程与他保持交流,以防在罐内出现意识不清的情况。
2019年4月,王海浪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负责8台3000立方米球罐的无损检测工作,每天在十几米高的球罐外曲面和罐体内的钢板上爬行工作,胳膊肘、膝盖反复磨破、结疤、再磨破,衣服和伤口都黏在了一起。
“工作时只是感觉有些疼,黑暗的空间里也分不清衣服上是汗还是血,没觉得有多严重。”王海浪开玩笑说,“别人是掉了几块皮,而我是掉了几块肉。”
在同事眼中,王海浪不仅能吃苦,还是个肯动脑的年轻人。
2014年,他被派往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制造厂负责厂内钢结构、压力容器等设备的无损检测工作。检测对象焊缝结构复杂、种类多、需要检测的方法多样。为了更好地完成检测任务,他利用工作之余取得了4项资格证书,拓展了业务能力,成长为公司无损检测的技术先锋。
2017年,王海浪代表公司参加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无损检测员)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同年又参加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无损检测员个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授予个人总成绩金奖和“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称号。
2018年,王海浪海牵头创建青年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全力攻克相控阵无损检测技术。那段时间,王海浪白天冒着高温在数十米高空精准采集数据,夜晚继续在实验室分析、论证,通过100余次的采样对比与数据优化,最终取得了技术突破,大幅提高了工程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连续取得了15项专利、工法,并成功培养出7名“全国技术能手”。
当被问及这份工作的带给他的获得感时,王海浪说:“每次知道有重大活动在我检测过的建筑里举行,那种参与感会让自己觉得很骄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