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数字技术破解传统农业招工难困局 催生“无人农机操作手”等全新岗位
无人农场催生新职业圈粉年轻人重返田间

发稿时间:2025-05-14 09:32: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青年报

  “99后”新农人赵卓,在智能温室内采摘番茄果实

  植保机器人在智能温室内开展自主导航作业

  海淀区太舟坞村,无人驾驶拖拉机栽植甘蓝幼苗

  在海淀区温泉镇太舟坞村的无人农场里,无人驾驶拖拉机沿着北斗导航划定的路径匀速穿行,精准栽下一株株甘蓝幼苗;朝阳区朝来农艺园的“00后”蔬菜种植员轻点屏幕,植保机器人便自主完成番茄田的病虫害防控……连日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京郊农业生产基地发现,这场由数字技术赋能的农业变革,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局,更催生出“无人农机操作手”等新职业新岗位,吸引大批年轻人重返田间。

  作为连接科研院所与生产一线的“技术桥梁”,近日成立的北京市政协智慧农业委员工作室正聚合物联网、智能装备等领域专家,推动农业“黑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为北京全域数字化转型留下生动注脚。

  无人农场破解招工难

  立夏过后,京郊气温逐渐攀升,海淀区温泉镇太舟坞村的蔬菜大田开始耕种。30亩平整开阔的田垄间,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正沿着既定路线缓缓前行。它外观独特,车头呈扁平的流水线造型,没有配备驾驶舱,四条半人来高的黑色轮胎成了最突出的构建。车头后方,挂载着一台自动移栽机。取苗夹、传送带、漏苗口……流水线式的零部件精密配合,将一株株甘蓝幼苗精准栽入土壤,从抓取、传输到投放、播种,全程自动化作业一气呵成。

  “过去每到农忙时节,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最让人头疼。”太舟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哲学站在田埂上,望着这台“新农具”感慨道。作为村集体基本农田,传统种植模式中,年轻人不愿下地、人工成本逐年攀升的困境日益凸显。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带队调研时,敏锐捕捉到合作社对智慧农业的发展需求。“既然缺人手,我们就帮村里打造一块无人农场!”

  陈立平带着技术和人才来到太舟坞村,一套自主研发的蔬菜无人化生产设备落地投用。去年10亩甘蓝试验田成功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自动化,今年种植面积已扩大至30亩。话语间,无人驾驶拖拉机已经缓缓行驶到田垄尽头。只见它灵活调整方向,精准完成了鱼尾掉头动作,随后沿着下一垄田地,继续有条不紊地栽种甘蓝幼苗。

  智慧农业创造新岗位

  无人农场并非完全不需要人力参与,反而催生出新的职业岗位。

  “操作门槛比想象中低一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郭旺现场演示了“遥控作业”——他手握遥控器,轻拨操纵杆,在人工接管情况下,拖拉机如同智能玩具车一般,完成前进、后退、转弯等动作。切换至无人驾驶模式后,仅需在控制面板上设定参数,拖拉机便可自主完成田间作业,其余工作全部交给无人驾驶拖拉机的“智慧大脑”: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时捕捉地块信息,大模型算法自动生成最优作业路径……

  “我们把操控无人化生产设备的人,称作‘无人农机操作手’,这是无人农场催生出的一个新的职业岗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华瑞说,初学者经过2至3小时培训,即可掌握独立操作方法。这一新岗位的诞生,即将改变传统农业的用工模式。

  5月初,太舟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队长李振生带着返乡青年参观无人农场时,智能设备的科技魅力引发阵阵惊叹。“屏幕一点就能种地,这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太大了。”李振生说,随着无人农场技术逐渐成熟,传统“面朝黄土”的劳作场景将被“智能耕作”的新模式取代。

  无人农场是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示范应用阶段。“未来我们将培养一批无人农机操作手,让无人农场技术从示范走向推广,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人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陈立平说。

  农业科技吸引年轻人

  距离太舟坞村30公里的朝阳区朝来农艺园内,“00后”无人农机操作手马林伟正操控新一代植保机器人,执行番茄病虫害防控任务。

  眼前的植保机器人,也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海淀区农业农村局自主研发。机器人采用双激光、反光板、惯性传感器、超宽带等多传感器融合导航定位技术,能自动避让障碍物;18个可调节角度的喷嘴组成“雾化矩阵”,将生物农药和叶面肥均匀喷洒于两侧植株……

  开启“一键巡航”功能后,植保机器人可以在全温室自主导航作业,农药使用量较传统设备减少三成以上。马林伟仅需在旁监控,遇突发情况时按下暂停键,即可切换人工接管模式。

  在农业“黑科技”的赋能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至农业领域。两个月前,“00后”小伙刘天壮在求职平台看到朝来农艺园的招聘信息。这个曾在玻璃厂、餐饮店工作的年轻人,被智能温室与植保机器人深深吸引。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但这里的作业场景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截然不同。”如今,刘天壮已能独立完成设备调试与故障排查。“我们组6名成员全都是‘95后’‘00后’,既有农学专业背景的,也有像我这样跨行业转型的。”他笑着指了指植保机器人,“有了机器人替我‘跑腿’,连以前最怕的烈日下追肥打药,现在都成了‘轻活儿’。”

  “无人农场催生了新职业,也引来了新农人。”陈立平说,从“招工难”到“岗位新”,从“人工种”到“智能管”,这场技术变革重塑了农业生产方式。不久前,市政协智慧农业委员工作室正式成立,陈立平担任召集人。该工作室汇聚了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全国及北京市政协委员,他们将通过走访科技企业、对接农业园区,共同攻克智慧农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赋能乡村振兴。

  ·讲述·

  “99后”新农人如何被智慧农业“圈粉”

  初夏时节,朝来农艺园智能温室里一串串鲜红的番茄果实坠在枝头。1999年出生的新农人赵卓踮起脚尖,捏住果柄,轻轻一转,一颗饱满的果实便装入提篮中。与两年前那个在200亩果园里挥汗如雨的年轻人不同,如今的他,衬衫干净整洁,裤脚未沾泥点,不远处,植保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路线匀速滑行。

  赵卓的农业“初体验”,始于那200亩山地果园。园里桃树、樱桃与梨树混种,他与同事两人承担起全园病虫害防治任务。“一人负责推药箱,另一人举着喷管打药,时间久了,胳膊都会发抖。”他回忆说,同事多为五六十岁的老农,连个能聊动漫的同龄人都没有。

  随后,赵卓转行成为肥料销售员,奔波于全国乡镇。最疯狂的一次,他驱车10小时从四川赶到云南。“身体累垮了,心里却更空虚。”他坦言,卖肥料的日子像“没有根的浮萍”,直到在招聘平台刷到朝来农艺园的工作岗位。

  “以前觉得智能设备门槛很高,现在发现最简单的操作才是硬科技。”赵卓的观念转变,源自植保机器人三年间的三次进化。据研发负责人林森透露,2022年首代产品依赖地面磁条导航,但磁条性能不稳定,机器人经常“迷失方向”;2023年升级的激光雷达版本虽能识别前方障碍物,却存在视觉盲区;直到2024年,第三代产品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才真正实现“360度无死角避障”和全程自主导航定位。“技术迭代的核心逻辑,是让农业‘黑科技’更‘接地气’。”林森指着机器人控制界面说。

  截至目前,第三代植保机器人已销售20余台,受到市场认可。“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北京市政协智慧农业委员工作室的助力。”该委员工作室召集人陈立平说,工作室为智能装备的落地应用搭建起“供需桥梁”,让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如今,赵卓在朝来农艺园工作刚满一个月,他感慨地说:“以前总想着逃离乡村,是智能技术让我重返土地。”而这,正是智慧农业能够持续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所在。

  ·延伸·

  委员工作室打通“科技田”最后一公里

  走进朝阳区金盏乡的蓝调庄园,“京紫糯519”鲜食玉米苗长势喜人,将在今秋走上市民餐桌——这种玉米兼具“石榴红”的外观、“脆甜糯”的口感及“玫瑰香”的独特风味,是好吃、好看、好营养的“三好”新品种。这一场景的背后,是北京市政协通过“委员工作室”,推动智慧农业落地的生动实践。

  作为北京农业中关村六大产业布局的核心领域,智慧农业正以科技之力重塑传统农耕图景。但是,技术转化、人才缺口、经营模式等难题仍待破局。调研发现,受制于生产空间、资源条件、人工成本等因素,北京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数字农业技术转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劳动力数字素养不高,仅35.5%的农户能熟练操作水肥一体化等“新农具”。农民在面对新技术、新方法时力不从心,影响了先进装备和新型要素的导入。

  目前,北京市政协正在筹备组建乡村治理、新农人两大委员工作室。其中,乡村治理委员工作室将围绕宅基地确权、集体资产监督管理等问题,开展协商议政,助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新农人委员工作室将积极协调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多方资源,为返乡创业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新农人开展技术培训,搭建交流平台,共谋乡村振兴发展新思路,推动形成“头雁”领飞、“雁阵”高飞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李成贵说:“委员工作室不是‘花架子’,而是把阵地建在产业链、把委员嵌入服务链、把科技导入创新链,让前沿技术找到‘落地点’,让新农人找到‘娘家人’,最终让智慧农业成为京郊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

  ·记者手记·

  打通职业化路径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成长空间

  当前,北京正在加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赋能城市、赋能生活,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在京郊无人农场,无人驾驶拖拉机沿着北斗导航的轨迹精准播种、植保机器人自主完成病虫害防控、新一代采摘机器人在海淀“5G草莓园”上岗……这些场景,正是当下中国农业智能化转型的真实图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融入日常工作。农业智能化绝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通过创造新岗位,促成人与技术的协同进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指出,“无人农机操作手”作为农业智能化催生的新兴职业,标志着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种转变充分证明:技术进步不会消灭工作,而是重新分配价值创造环节。未来计划推动“无人农机操作手”纳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职业新工种名录,赋予从业者明确的职业身份,增强社会认可度与职业归属感。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农业智能化为乡村振兴搭建了人才桥梁。曾辗转于玻璃厂、餐饮店的刘天壮,因智能温室选择重返农业;曾因“找不到同龄人”而逃离果园的赵卓,如今在朝来农艺园与植保机器人协同作业。这些年轻人的个体选择,正以新农人的身份激活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未来,随着“无人农机操作手”职业化路径的打通,将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农业领域的成长空间。返乡青年破解了“谁来种地”的困境,也让乡村从“空心化”转向“活力化”。

  不过我们也看到,无人化生产设备目前仍面临制造成本高昂、劳动力数字素养欠缺等现实问题,大多数智能设备仍处于“示范”阶段。从“示范田”到“万亩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一个个新成立的市政协委员工作室,为破解困局提供了实践路径——智慧农业委员工作室,让农业“黑科技”真正“长”在泥土里;新农人委员工作室,将为返乡青年提供技术培训与交流平台。这些实践表明,技术突破需要协同创新的土壤。当科研机构、生产基地与农户被纳入同一张协作网络,当实验室成果与田间需求通过“委员桥梁”无缝对接,乡村振兴便有了可复制的“北京方案”。

  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