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专属的“宝贝”转向朋友互称 血缘维系的“姐妹”泛化为同学称呼
社交称谓泛化是共情还是情感贬值
发稿时间:2025-05-14 09:35: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宝贝,你能帮我拿个快递吗?爱你~”“姐妹,不要忘记交作业哦~”“亲爱的,这单不能再优惠了~”……如今,这些原本带有亲密关系的称谓,正在演变为泛化社交用语。语言专家杨旭指出,此现象是“快时代”的语言变异,虽在未来可能持续存在,但建议年轻人回归真实表达,提升沟通效率。
网友热议 当表达方式如同货币一样超发 语言文字也会“通货膨胀”?
“宝贝”不再专指父母对子女的昵称,更多被用来称呼朋友;“姐妹”也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成为了同学或校友之间的常用称呼;而“亲爱的”则直接演变成了网店客服对顾客的标准称谓。
针对这种现象,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梓萌完成了论文《语言“通货膨胀”与“文字讨好症”》,论文阐释了“语言通货膨胀”这种现象和“文字讨好症”之间的关系,尤其提到语言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后,给青年人在日常社交中带来的影响。该论文在网上发布后,引发热议。
一名大学生网友十分认同这一现象,在网上无奈地表示:“除了‘宝宝’‘乖乖’,我已经不知道还能怎么称呼别人了,快救救我!”而在她的求助帖下,另一名网友用更为“通货膨胀”式语言回复:“这里有一个好帅的评论区!”
这种现象的命名灵感来源于经济学概念——正如货币超发会导致购买力下降,语言的过度泛化使用同样会造成语义贬值。
那么,语言的“通货膨胀”具体有哪些表现呢?网友们总结了几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亲缘代词泛化成了社交称谓:同学互称“姐妹”,顾客被唤作“亲人”,同事之间以“家人们”相称。这些原本专属亲缘关系的称谓,如今被泛化应用于非亲缘关系,造成了语义的“贬值”。
其次,形容词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以“水灵灵”为例,这个原本形容事物水润透亮的词语,如今被泛化为副词使用,既用来表示轻松活泼的状态,如“水灵灵地躺下”,又演变成调侃的语气词,如“水灵灵地进入12月”。
另外,叠词的使用同样出现了“通货膨胀”。当“哈哈”显得敷衍、“哈哈哈”又沦为客套时,似乎只有成串的“哈哈哈哈”才能表达真实的笑意。这种也被称为“通笑膨胀”的现象,生动地展现了网络表达日渐夸张的传播趋势。
当表达方式如同货币一般被不断增发,我们究竟获得了更丰富的沟通工具,还是失去了语言的精确性?网上出现了两种观点的交锋:
有网友认为,这种表达更具温度与包容性。“网络交流缺乏语气暗示,适度夸张的表达能有效避免误会,传递真实情感。”在他们看来,这类语言创新实质上是网络时代的沟通“润滑剂”。
但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质疑这一现象的真实性与边界感。一部分网友还担忧:“当‘亲爱的’成为客服话术,‘绝绝子’替代了其他赞美,语言的真诚度是否也会流失不见?”更有网友坚持认为:“珍贵的情感表达应该留给值得的人,而非消解在日常的言语通胀中。”
论文作者 避免盲目跟风流行语 真实的交流方式让人轻松自然
论文作者陈梓萌说,她是在应用语言学这门课上接触到“语言通货膨胀”这一概念的。第一次听到就激发了她的兴趣,想以此来做一篇论文。为此,她把自己跟同学朋友的微信聊天记录都翻了出来并进行了整理,还搜索了很多其他资料来研究这一现象。
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其实自己以往就会用到一些讨好性的语言称呼别人,
“比如,我不在学校时,会麻烦班长帮忙参加某个会议,这时我就会用‘姐妹’称呼她,但平时就是叫她的名字。”
陈梓萌在论文中指出,当前语言环境中“姐妹”“老师”等称谓正经历语义磨损。以“老师”为例,其指称范围已从教育工作者泛化至理发师等服务行业从业者。尽管原义仍然存在,但泛化使用导致其教育职业指向性的使用频率相对下降,使得这一称谓正经历着明显的语义贬值。
陈梓萌研究发现,“通胀式语言”的流行存在明显的从众效应——使用者往往出于表达便利而跟风。
这种语言习惯的泛化正侵蚀着正式场合的表达效力。比如,网络语境中高频出现的“爱你”,在遇上真挚表白场合时反而显得诚意不足,不够正式。
“以前我会用‘好滴,谢谢啦’再加上个表情包,现在直接回归为‘谢谢’。”陈梓萌说,她现在会刻意规范自己日常说话方式,避免讨好型和从众式的语言,“这种简洁的表达,既传达了清晰意图,又不失应有的礼貌与分寸。”
陈梓萌认为,规范个人语言使用、避免盲目跟风流行语是有必要的,不必刻意迎合他人。“真实的交流方式反而更让人轻松自然。”
对话学者 语言“通胀”损害思维深度 要警惕青少年“文字失语”
陈梓萌的论文《语言“通货膨胀”与“文字讨好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后,武汉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杨旭也在关注这一话题。
北青报:您是如何定义语言“通货膨胀”的?
杨旭:语言“通货膨胀”这一概念,是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现象的一种类比。具体表现为:既有的语言形式所能承载和传递的意义变得日益减少和空泛,原有的特定内涵被稀释;而当我们需要表达某一特定语义概念时,需要进行形式上的堆砌和夸张,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北青报:那在您看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杨旭:互联网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这种“快时代”的特征,使得语言的创新和变异也加快了。互联网时代,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传统的界限日益模糊。“口语化”趋势的盛行,使得非正式,甚至带有随意性的口语表达,更容易渗透到相对规范的书面语领域。而从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看,“语言漂白”或“语义磨损”本身就是语言演变中固有的现象。
北青报:语言“通货膨胀”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哪些?
杨旭:最主要的好处在于,为了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实现有效沟通,语言使用者创造出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语言系统更富于变化,更有活力,也更贴近时代的需求。
但是要警惕语言“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表达单一化,削弱语言的精确性与多样性,尤其可能引发青少年“文字失语”;二是影响情感传达,过度依赖夸张表达会损害正式场合的语言能力与思维深度。
北青报:您认为这种语言“通货膨胀”会越来越严重吗?
杨旭:目前来看,这一现象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延续下去,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特别是“口语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将使得语言的规范性面临更大挑战。另外,网络语言的影响力也将持续扩大,网络语言的夸张性、情绪性、符号化等,可能会更加深刻地影响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同时,语言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北青报:我们该如何应对语言“通货膨胀”?
杨旭:教育应发挥关键作用。我们日常表达时应了解不同语体和语言风格的特点及适用场景,根据语境恰当选择语言。教育应帮助学生摆脱对语言形式的过度依赖,回归真实体验与感知,在鼓励语言创新的同时,追求精准有效地表达,增强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能力,避免被网络语言潮流和极端情绪裹挟。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子渊 实习生 熊珂萱
图片来源/AI制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