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步履不停的生命姿态,是这个平凡铁路家庭给予孩子的独特“托举”
纸短情长,一封家书里的成长路
发稿时间:2025-07-23 09:49: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工人日报
高考落幕,一封满载深情的家书静静抵达张梓沫手中。在女儿即将开启人生新篇之际,同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的高艳侠夫妇选择以这种传统而郑重的方式,为孩子梳理成长的足迹,也为自己这趟为人父母的旅程做一次“复盘”。
纸短情长,信中字字句句,浸润着难以言表的爱与期待:“我们一起走,步履不停”。这既是对女儿的叮咛,亦是对一家人的共同期许。
面对亲友们对张梓沫优异高考成绩的赞誉与“取经”请求,高艳侠夫妇在回顾女儿成长之路时,心头涌起一丝了悟:与“鸡娃”不同,他们这个平凡铁路家庭给予孩子的,是一种“在路上”的教育,是另一种特别的“托举”。
高艳侠和她的爱人一个在合肥电务段上班,一个在合肥高铁基础设施段上班。幼儿园时,女儿常常是最早入园、最晚被接走的孩子。面对委屈的女儿,高艳侠总和她解释:“妈妈是‘钢轨医生’,得给生病的设备‘治病’,不然好多旅客就回不了家。”
这份朴素的道理,在女儿心中播下理解与责任感的种子。小学二年级的日记本上,张梓沫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认真写下:“妈妈说,如果做的是特别有意义的事,那么再累也要笑。”
时光在车轮与钢轨的碰撞中向前奔流。3岁蹲在铁道口看火车,7岁在爸爸值班室桌上打盹,14岁中考前夜背单词睡着,17岁自习室的背影……这些是高艳侠最近在收拾女儿张梓沫小时候照片时发现的情景。
而在张梓沫的记忆底片上,烙印最深的则是父亲肩上那个磨得发白的工具包,母亲深夜在电脑前专注的侧影——那是父母无言的陪伴。
成长之路并非坦途。高一选科时,张梓沫曾因迷茫与压力躲在房间无助哭泣。那一次,高艳侠没有选择空洞的安慰,而是带女儿走进了单位陈列馆。墙上泛黄的旧照无声讲述着几代铁路人奋斗传承的故事。高艳侠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你看这位爷爷,当年建京九铁路,手上磨出泡也接着干。现在你只是要选择学习新东西,怕什么?”那天傍晚时分,娘俩并肩坐在合肥东站铁道旁。望着铁轨延伸处熔金般的夕阳,张梓沫轻声说:“原来每段路都有光,只是要走过去才能看见。”
当高考佳绩传来,高艳侠在欣慰之余,更深切地体会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陪伴所蕴含的力量。看着许多家长深陷“起跑线”的焦虑漩涡,被辅导班的奔波裹挟得身心俱疲,她感慨道:“我们的忙碌,好像总能托住孩子的不安。”这份独特的“托举”,源于父母以身作则、步履不停的生命姿态。
早出晚归的忙碌让夫妇俩渴望的“深度聊天”难以实现,于是他们郑重提笔,将千言万语凝于信笺。夫妇俩在信中告诉孩子:“你从小跟着我们东奔西跑,见过凌晨调度室的忙碌,见过暴雨里抢修的工人,见过老火车头喷着白汽,见过复兴号呼啸而过——这些经历都长在你骨子里。未来你会遇到比高考更大的挑战,可能是异乡的孤单,是理想的碰撞,或是失败后的重来。但你要记得,在我们铁路人的字典里,‘放弃’这个词不存在。”
编辑点评
当一些家庭深陷教育焦虑的迷雾,高艳侠夫妇的故事宛如铁轨旁悄然绽放的小花——它不喧嚣,却自有力量。那封家书里铺展的成长之路,从未刻意追逐“起跑线”的领先,而是让女儿在父母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中,读懂责任的分量、坚韧的姿态与守望的深情。
教育,有时并非精心设计的课程,而是生活本身在孩子们心灵深处刻下的印记。当张梓沫未来在人生月台上独自启程,那些深植于记忆中的铁道晨昏、父亲工具包上的磨痕、母亲屏幕前的身影,将是她行囊里最宝贵的给养。它们无声诉说着:生命的长途列车,唯有以热爱与责任为轨,以步履不停为轮,方能穿越迷茫风雨,抵达属于自己的辽阔站台。(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