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天涯战位”的生命守护者
——记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李慧灵

发稿时间:2025-07-27 08:56:00 编辑:蒋宇骏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李慧灵为战士们开展健康宣教。李金航/摄

  辽阔海面上,“丝路方舟”号医院船破浪前行,前往岛礁执行“健康送海疆”医疗巡诊任务。甲板上,一位女军医迎风而立、目光坚定,腰间随身携带着一个挎包。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李慧灵经常执行巡诊任务。从军10余年间,她登舰艇、上岛礁、进营区,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开展巡诊义诊,累计救治官兵、群众超万人次,其中危重患者千余人次,还牵头创建了部队系统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

  李慧灵一直有个从军报国梦。2014年,39岁的李慧灵毅然“携技从戎”,成为海南医院呼吸科的一名军医。2019年,海南医院计划成立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科,已在呼吸科崭露头角的李慧灵被选为科室负责人。在这片全新的领域,她带着3名医护人员,打响了这场特殊的“战斗”。

  组建科室,一切要从零开始。那段时间,李慧灵除了日常坐诊治病,还要统筹推进科室建设。设备配置、人员招募、诊疗流程制定等每一项工作,她都细致谋划、亲力亲为。科室成员符余君回忆,科室一开始没有病床,李慧灵就到其他科室借来4张病床;没有设备仪器,她就想方设法去协调;没有人员,她就竭尽全力争取人才……

  有一次,李慧灵下台阶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同事们都劝她休息,她却坚持带伤工作。她说:“我们付出多一点,官兵健康就能多保障一点。”

  在李慧灵看来,军医要时刻准备,每一次医疗保障任务都是他们的“战场”。有一次,她接诊了一名战士,他在训练中不慎小指骨折,海水浸泡引发整个手部感染,面临截肢风险。李慧灵诊断后快速确定了病因,精准实施治疗,很快将其成功治愈,帮助该战士重返战斗岗位。

  “每一位官兵都是保家卫国的战士,保障他们的健康就是保障战斗力,这是我们军医的职责使命。”李慧灵说。为了实现快速检测、更贴近实战所需,她花3年时间研发出快速筛查诊疗设备,能在15分钟至30分钟内快速筛查到病因,帮助医生精准治疗。

  这些年来,李慧灵还深入一线部队科普宣教。她教官兵掌握战地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等常规自救互救方法,传授热射病等训练伤应急处置方法,帮助更多官兵成为身边战友的“第一救护人”。

  热带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官兵作训面临的一大难题。这种环境极易引发热射病,该病对人体损伤大、快速救治难,劳力型热射病的病死率可达70%。

  作为全军热射病研究与防治专家组的骨干成员,李慧灵曾在热射病救治中多次与死神赛跑。某部队一次野外训练期间,一名战士突发热射病,晕倒在训练场,病情危急。被送入抢救室时,这名战士已神志不清,出现胡言乱语、躁动不安等症状,体表温度达到42摄氏度。

  李慧灵带领团队成员迅速投入抢救工作。他们分工协作,对其进行物理降温、快速补液,并实施气管插管。经奋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又经半个多月精心治疗后痊愈,顺利重返部队。这名战士在给医院的感谢信中写道:“生死时速,你们为我们抢回生命的曙光;医者仁心,你们用温暖治愈了生命的裂痕。”

  在深入研究抢救效率之余,李慧灵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热射病防治领域。她和专家组成员围绕全军热射病防治体系能力建设持续发力,制定《军队热射病防治技术规范》国家军用标准,后又陆续发布专家共识4部、指南1部。他们还针对热射病防治培训上万人次,并推动“兵教兵”“兵练兵”,使热射病防治方法在基层部队得到广泛应用,热射病的死亡率由30%降至1%。

  此外,李慧灵参与建立了海南医院热射病抢救单元远程救治链路。通过这种新型救治模式,她和战友完成了多例热射病急危重症的转运救治,近年来救治军队热射病危重症患者无一人死亡。

  为提高官兵们在热环境下的热耐受能力,她与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一起,指导基层部队建立起热耐力实验室,并建成海南省第一个医院级热耐力实验室,可供受试者完成热耐力评估,有效协助热射病康复患者进行热耐力重建,为热射病愈后患者重返训练场提供了关键保障。

  在岛礁官兵心中,这位皮肤黝黑、头发总梳不齐、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的“大姐姐”,是守护在他们身边的“慧灵医生”,而李慧灵也早已把这些战友当作了难以割舍的亲人。

  军医也要敢于上战场、打硬仗。未来,李慧灵还要在医疗战场上发起更多冲锋,用手中的诊疗仪器为战友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