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运动一夏 少年当燃

发稿时间:2025-08-08 09:43: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今天是第17个全民健身日。运动的独特魅力,正与这一主题日设立的初心“全民参与”深度契合——它既是日常时光里的点滴坚持,也是突破自我时的畅快喜悦,更是千万人共赴热爱的活力交响。

  这个暑期,北京的中小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与运动相伴的成长轨迹。无论是玩滑板时耳畔掠过的风声,或是网球场上划出的优美弧线,还是泳池里激荡的晶莹浪花,这些关于坚持、成长与热爱的故事,都在这个夏天绽放出动人的光彩,成为全民健身日里最鲜活生动的缩影。

  滑板初学记

  昌平区小汤山中学初二3班王暮宇

  指导教师:李红艳

  暑假伊始,我偶然瞥见公园里飞驰的少年们,滑板在他们脚下轻捷如风,仿佛载着灵魂自由滑翔。那一刻,滑板像一道无法抗拒的召唤,在我心中种下跃跃欲试的种子。

  然而初学之路,坎坷颇多。刚踏上滑板,整个人就如失根的浮萍般摇摆不定。稍一动弹,滑板便像一尾顽劣的鱼,倏地窜离我的脚底,让我结结实实跌坐在地,膝盖重重磕在滚烫的水泥地上,瞬间火辣辣地疼,酸楚像藤蔓爬满全身。可对轻盈飞翔的渴念,终如野草般在每一次跌倒后,更倔强地蔓延开来。

  于是,在炎炎夏日,在伙伴们嬉闹的间隙,我便独自在小区空地上反复练习。夜幕深垂,唯有路灯投下我孤独而执拗的影子,在水泥地上无声滑动。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汗水浸透衣衫,微风掠过湿透的衣襟。在无数次踉跄里,肌肉的酸楚渐渐被悄然滋长的协调感所替代。我的身体仿佛渐渐苏醒了某种沉睡的记忆,感觉自己已经与滑板融为了一体。

  那是一个雨后的夜空,繁星烁烁,月光下,我聚起全部勇气用力蹬地。滑板轻盈向前,轮子摩擦地面的声音在耳中似奏起了凯歌。迎着晚风,我稳稳滑过好长一段距离,天地间仿佛只剩下风与我在低语——身体第一次真正驾驭了这方小小飞翼,滑行在通往辽阔世界的跑道上……

  哇塞!我成功啦!就在刚刚,我实现了人生第一次滑板秀!

  伙伴们欢呼着拥上前来,我们脸上蒸腾着汗水的热气,相视而笑,夏夜的风在身畔也激动地打着旋儿。

  刻进夏日的弧线

  东直门中学-165中学联合培养高一1班彭瑀嫣

  指导教师:章子天

  蝉鸣把夏日拉得漫长,阳光透过网球场的铁丝网,在地面织出斑驳的光影。8月的风裹挟着热浪,却吹不散球场上跃动的活力——这是属于我的暑期运动秀,一场关于网球的成长之旅。

  初识网球,是在暑假刚开始的那个清晨。教练将橙黄色的网球递到我手里,球身带着阳光的温度,可当我握住球拍时,手臂却僵硬得像段生锈的铁管。“握拍要像握住一只小鸟,既要抓牢又不能捏疼它。”教练的声音混着蝉鸣传来,我却怎么也找不准发力的感觉。第一节课,球要么擦着拍框飞出去,要么软绵绵地落在网前,汗水浸透了T恤,手心的防滑带都被濡湿,换来的却是满地乱滚的网球和满心的挫败。

  接下来的日子,网球场成了我夏日的固定坐标。每天清晨,当阳光刚爬上球网,我就开始重复挥拍的动作:转体、引拍、击球、随挥。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时,就对着墙壁练习颠球,从最初的三五个到后来的上百个,球与球拍碰撞的“砰砰”声,成了夏日最规律的节拍。有次练反手击球,球总像故意跟我作对,要么打在拍框上弹出界,要么直接漏拍砸在脚边。我赌气地把球拍扔在地上,蹲在球场边看着网兜里的球发呆,教练却走过来笑着说:“每个球手都要和失误做朋友,你现在接住的每一个球,都是昨天错过的那个。”

  转机出现在一个午后。那天风很轻,阳光把球场染成温暖的金色。当伙伴发来一记刁钻的正手球时,我下意识地侧身、引拍,球拍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啪的一声脆响,球带着完美的旋转飞过球网,落在对方场地的角落。那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风拂过脸颊,汗水顺着下巴滴落,我看着伙伴惊讶的表情,突然咧开嘴笑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网球的魅力,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身体与球的默契共鸣。

  从那以后,网球成了我暑期最热烈的期待。我开始琢磨发球的角度,练习跑动中的急停击球,和伙伴们打练习赛时,会为一个精彩的回球击掌欢呼,也会为失误互相打气。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球场上的笑声比蝉鸣更响亮。我不再执着于输赢,反而享受每一次挥拍的专注、每一次跑动的自由、每一次和伙伴并肩作战的温暖。

  这个暑假,我不仅学会了一项运动技能,更读懂了运动的意义:它藏在重复练习的坚持里,藏在突破自我的喜悦中,藏在与伙伴并肩的欢笑间。当全民健身日的钟声敲响,我知道,这场关于网球的暑期运动秀,早已把热爱与坚韧,刻进了这个夏天的底色里。

  高原2公里特别徒步

  西城区育民小学五年级7班张语乔

  指导教师:吕进

  暑假去新疆,爸爸特意安排了一段特别的徒步——重走玄奘法师取经东归路线。这对刚读完《西游记》的我来说,简直太有意义了,可以解答许多读书时的问题!

  这段徒步线路位于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走廊。一千多年前,玄奘法师“取经”归来,走的正是此路。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稀薄,还常年刮着大风,经受烈日炙烤,行走其间,真需要鼓足勇气。

  我们背着氧气罐出发。一开始我还兴致勃勃,蹦蹦跳跳,以为“取经路”定是趣味盎然。可没走几步,高原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脚下遍布碎石土块,坑洼不平,步履蹒跚。更难受的是缺氧——平常徒步,我甚至能一路小跑;可在这里,稍微快走几步,胸口便如同被巨石压住,喘不过气来。

  正想擦汗,一阵狂风卷着沙粒扑面而来,打得脸颊生疼,我慌忙把护脸裹得更紧。我一边以“龟速”挪移,一边想象着玄奘法师当年的模样——他既无防晒装备,更无氧气罐护身,“唐僧”是如何在险途上坚持下来的呢?终于抵达终点,爸爸递来水,笑着说:“咱们才走了2公里,是不是比想象中难多了?”我费力点头,刹那间明白了为何总说玄奘法师了不起。

  从前读《西游记》,很难体会取经路上的万般艰辛。亲历这一小段路程才懂得,真正的“取经”没有筋斗云,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执着跋涉。书本告诉我“取经”的故事,而脚下的路则让我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原来文化的传承,正是在这样艰难的跋涉中,一点点延续下来的。

  这次徒步让我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深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亲历的艰辛,让历史与文化变得更加丰富而鲜活。这短短2公里的高原徒步,不仅是一次挑战自我的运动,更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让我读懂了坚持的分量,在壮阔的风景里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青春在尝试中勇敢

  北京陈经纶中学初三4班王梓曦

  指导教师:冯淑娟闵宇霞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在滑板馆地板投下斑驳光影,橡胶摩擦的气味飘在空气里。推开玻璃门,小贝教练踩着滑板冲我笑:“来了?先热身,找前脚掌带板的感觉。”

  第一次上板,我总把重心后挪,滑板左摇右摆像条不安分的鱼。“膝盖弯一点,身体前倾。”小贝扶着我胳膊,掌心的温度透过衣袖传来,“重量压前脚掌试试。”他松手时我心一紧,却惊喜发现滑板稳了。第三圈,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落,护肘蹭得皮肤发痒,看轮子画出平稳弧线,踏实感像温水漫过心口——原来掌控是这种感觉。

  速度稍快我就慌,总想去踩刹车。“速度起来反而稳。”小贝滑出S形示范,“像自行车,慢了才易倒。”我松开刹车,风灌进衣领,耳边呼啸声渐清,竟越滑越稳。小贝鼓掌:“感觉到板带着你走了吧?”我点头,心跳仍快,却多了点战胜胆怯的雀跃。

  波浪道像连绵小土坡,站在起点,我盯着坡道直咽口水。第一次冲下去,脑子空白,差点撞墙。小贝在前起伏滑行:“顺着坡的劲儿,上坡用力带重心,下坡松劲滑。”他画曲线:“这是重复周期,掌握节奏就不怕。”练到短袖湿透,终于,一次冲上坡顶,我忽然不再盯脚下,能望向前方调整重心,心里紧绷的弦松开——规律藏在重复里。

  站在U形池边,腿有些软。小贝说:“就像波浪道的升级版,顺弧度走,重心往前带。”我滑下去,失重感像小石子砸心,却下意识稳住,顺利到对岸。小贝挥手:“这不挺轻松?”我喘气,突然明白害怕的事,真能跨过去。

  这个夏天,滑板教会我的不只是重心、技巧与节奏,更让我懂得青春里的胆怯像绊脚石,行动是战胜胆怯的最好方式。风掠过耳边时,我终于懂了运动的魅力,是让自己的青春在一次次尝试里,变得更勇敢的模样。

  指尖触岸时

  昌平区小汤山中学初二3班张梦然

  指导教师:李红艳

  刚放暑假的一个午后,妈妈拎着我极不情愿的手和泳衣袋往社区的泳池走。路上,知了的叫声像扯不断的线,从这一天起,便一路伴随着我整个夏天的游泳时光。

  第一节课学憋气,教练按住我的后颈,水漫过鼻尖时,满池的消毒水味刺得鼻子发酸。不知过了多久,我像一条脱水的鱼,开始疯狂地挣扎。“听水的声音。”教练松开手,我趴在岸上,在眼泪的模糊下,我看见泳池底部阳光被水“编织”成一张大网,这种美景只有在水下才能看见。

  后来练蹬腿,膝盖总是不自觉地弯曲。我在泳池边反复练习,练到手打滑,小腿往前推,有了要跑起来的冲动,脚背在水面上激起浪花的动静如同在鼓面上打鼓。那天回家,肩膀上系着泳衣带的地方和旁边的肤色对比鲜明,像系了枚歪歪扭扭的勋章。

  学换气是令我最痛苦的,总被水花呛得鼻腔酸涩,抬头吸气的瞬间忘了呼吸,手脚乱舞,教练扶额叹息:“重要的是用肌肤感受水,用眼睛、用心感受。”听到这话,我尝试舒展四肢,用全身每一个细胞去感受水流的流动,好像在拥抱水。

  那天夕阳把泳池染成橘子色,我试着不扶池边,伸手和水“握手”,当指尖触到对岸瓷砖的刹那,我看着池底晃动的影子——原来不是水在推我,而是我迎着水流而上。此时,我觉得我和水形成了某种默契的共鸣,我们相互促进,在这个夏日里激荡出耀眼的水花。

  我与篮球的奇妙旅程

  北京市第十中学晓月苑分校初二3班申昕宇

  指导教师:张挥

  今年暑假,太阳格外“热情”,我却一头栽进了篮球的“坑”,开启了从篮球小白到热爱者的奇妙旅程。

  最初接触篮球,纯属偶然。小区球场里,好兄弟们潇洒控球、帅气投篮,我看得眼睛发直,心里那股子好奇劲儿“噌”就冒出来了。回家死缠烂打求来个篮球,第二天就跑去球场“闯荡江湖”。

  本以为拿球就能耍帅,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运球像拍“倔强的西瓜”,它到处乱窜,我追得像只无头苍蝇;想投篮,完全找不到发力的窍门,球砸在篮板上,“哐当”一声,仿佛在无情嘲笑我。周围打球的叔叔笑着喊:“小伙子,你这是打篮球还是单挑篮板呢?”我臊得慌,可没打退堂鼓。

  从那以后,暑假的清晨和傍晚,球场成了我的“阵地”。跟着网上教程练控球,一下一下,手臂的肌肉逐渐变得僵硬,球总算听话些了;学投篮,调整姿势、找发力点,重复无数次,汗水把球衣浸透,晒干又浸透。偶尔邻居大叔路过,指导我几句,我像抓到救命稻草,赶紧照着改。

  慢慢能流畅运球了,投篮也开始进球,那种喜悦,比看NBA总决赛哈利伯顿投进绝杀还爽!后来试着和小区里的前辈们组队打半场接波儿,一开始紧张得不行,接到球大脑空白,传球也传不好。但大家鼓励我,教我跑位、配合,渐渐能跟上节奏,还投进几个关键球,欢呼声里,成就感就在心里炸开了花。

  现在,篮球成了我暑假生活的“刚需”。每一次运球,都像和老朋友打招呼;每一次投篮,都是和自己较劲后的释放。从当初追着球跑的“菜鸟”,到现在能在球场上找找存在感,这一路,满是汗水、欢笑和成长。

  篮球让我知道,只要肯坚持,再笨拙的开始,也能让热爱绽放成花。

  这个夏天球拍教会我的事

  陈经纶中学分校四年级4班王梦暄

  指导教师:李思媛

  暑假的第一个周六,爸爸的羽毛球包又立在了门口。“带我去嘛!”我拽着他的胳膊晃了又晃,这个缠了他半个月的请求,终于换来了一句“走吧”。

  球场的阳光特别亮,爸爸挥拍的瞬间,羽毛球像一只小鸟,“嗖”地掠过球网。他的交叉步又快又稳,杀球时球拍带起的风,连场边的我都能感觉到。“爸爸好酷!”我忍不住拍手,心里的小火苗“蹭”地烧了起来。

  “想学可以,但得答应我,暑假练到底。”爸爸擦着汗说。我狠狠点头,第二天就背着新买的球拍去了羽毛球班。

  老师从握拍、发球、高远球这些基本动作开始,中间穿插交叉步、并步、跨步等这些“脚下功夫”,原来打球不只是挥拍,跑位也藏着大学问。

  刚开始练发球时,我总像个“漏网渔夫”,怎么也打不着球。教练笑着说:“先练颠球吧,让球拍和球成为好朋友。”我每天颠几十下,渐渐地,球像长在了球拍上似的。

  可新问题又来了——球总打歪。教练握着我的手纠正:“挥拍时拍面要朝前,这样球才不会偏”,我对着镜子练了无数次,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时,就会想起爸爸打球的样子。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很多基本动作,现在的我,已经能和队友打10个回合了。看着羽毛球在拍间跳跃,我终于懂了爸爸的坚持:那些看似轻松的扣杀背后,是无数次的练习;那些风雨无阻的周末,藏着对热爱的执着。

  在学羽毛球的过程中,老师还给我讲了很多羽毛球运动中的科学知识。比如羽毛球是由16根羽毛做成的,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这个很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保证飞行稳定。此外呢,打球时眼睛得跟着快速移动的球,相当于给眼球做“运动”,能缓解视疲劳,预防近视。

  羽毛球,对于我,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是汗水的见证,是坚持的勋章。在这个暑假,我学会的不仅是打球的技巧,更懂得了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的道理。

  ·教师点评·

  用感官捕捉瞬间让文字奔跑起来

  北京市朝阳区骨干教师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语文高级教师刘萍

  怎样才能更好地分享自己的“运动小故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展现。

  强化感官描写: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在描述与表达中加入更多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受,用更具体的感官描写让文字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使自己的表达更具吸引力。

  注重叙事描写:在运动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困难等,都需要在叙事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让整体的顺序结构更加清晰明了,也能更好地展现完整的叙事内容。

  巧妙运用修辞: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够让文字更具生动性。同时,也能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提升文字的画面感,使得文字内容更具感染力,更直观地展现你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统筹/谭卫平彭小菲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