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深山“追象人”:翻山越岭追象记

发稿时间:2025-08-15 09:59: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在云南西双版纳,有这样一群“追”象的人,他们昼伏夜出,几乎与野生亚洲象的作息一样。这些“追”象人就是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监测员。他们为什么要“追”象?他们又是怎么“追”象的?

  监测员洪金福与周晨浩是老搭档,这天他们通过无人机监测到一个亚洲象群从雨林深处走出,预警后赶紧爬到距离它们200米的山坡上观望。这群大象正在甘蔗地里大快朵颐、玩笑打闹,待大象离开保险公司便会赔偿农户损失。

  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 周晨浩:最主要是观察它的鼻子,看它的鼻突有没有缺失,观察它的四肢有没有受伤,是不是正常地进食。还有就是察看那些小象状况,特别是针对一些新生的小象,是否有一些疾病。小象如果落单,我们可能要采取一些紧急的救援。

  为了让野生象“自由自在”地生长,云南设置了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人随象走、象动人知”,最大限度保证人、象两安。人怎么知道象动?除了红外相机,便是靠监测员一步步追出来的。

  西双版纳景洪市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监测员 彭金福:监测象群每一个头数很重要,一头象不在都有可能是离开了种群跑到公路周边,会影响到行人。

  “追”象途中会发现很多密密麻麻的坑,里面积满了水,这个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大象走过这里就会留下这样的坑,等下雨的时候就会积满了水,通过脚印如何判断大象是从哪边走的呢?

  西双版纳景洪市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监测员 彭金福:比如像这个足迹它就往上走的,因为它的蹄印是往上的。亚洲象的足迹可以在这个林子里面为小动物开辟一些道路。

  监测员边用无人机监测大象,边劝阻附近种地的村民,边在离大象出没核心区道路两旁一公里处设置路障,并把大象位置发送到村民预警群与监测平台。

  通过热成像无人机监测,监测员发现大象已经下山。

  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 周晨浩:大象分散为两群,一群象已经下到路的右侧,有一群象仍然在公路上活动。它可能得吃饱了以后才会动,我们就得一直守着它。

  一切安置稳妥后,两位监测员才想到从中午开始就没吃饭,这天亚洲象赶着出门,他们也没来得及带午饭,恰巧朋友打来电话给他们带来盒饭。而这整晚,监测员都将在写着禁止通行的牌子旁守候。

  自今年以来,截至目前,监测员在亚洲象监测预警手机App上发布亚洲象监测数据达16000余条。云南省发布《亚洲象动态信息预警技术规范》等5项亚洲象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亚洲象保护技术体系,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提出亚洲象保护云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