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北大红楼已成为向广大青年传播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
百年回响里传承红色理想与青年担当

发稿时间:2025-10-14 09:42: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百余年前,一群中国青年聚集于此,他们学新知、开新路,在旧中国里发出“觉醒年代”的呐喊。百余年后,新中国的青年接过接力棒,他们站在这里,讲述那些穿越百年的故事与理想。这里就是北大红楼,它因曾是北京大学校舍和红砖红瓦的外观而得名“北大红楼”,如今它成为向广大青年传播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

  百年前在红楼写下爱国宣言

  古朴的办公桌上,《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等资料整齐排列,墙上挂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楹联,这里就是北大红楼的图书馆主任室,也是李大钊的办公室。1918年红楼建成后,李大钊就在这里办公,一直待到了1922年。正是在这里,李大钊写下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

  “北京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就是在这里成立的,当时取名‘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三个人,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如今再站在这间办公室,仍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就酝酿发生于此。“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北大红楼也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如今在五四游行筹备室,仍能看到学生们为游行准备的条幅。1919年5月4日上午,一位北大学生急匆匆跑到这间屋子,对当时在北大求学的罗家伦说,“今天游行不能没有宣言,其他学校都推北大来写,你来执笔吧。”于是罗家伦在这间屋子的长椅上写下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查找文献只为讲述红楼故事

  “画面中天安门前两棵树还是枯萎的,象征着当时的环境没有希望,但是枯树上发出了新枝,代表着新的希望正在诞生。”在北大红楼,周令钊的油画《五四运动》再现了百年前那场由青年人发起的爱国运动,而当今的青年则用自己的研究为观众讲解着那段历史。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田子翀已经在北大红楼担任了3年志愿讲解员,上述那段对油画的讲解就是他自己做功课,给观众讲解的小细节。

  当讲解员三年多,不仅自己的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田子翀还真切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力量。通过考核正式上岗的第一天,田子翀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说自己的祖父是东北地区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希望田子翀帮她找到祖父的照片。当田子翀带着老人走到照片前时,老人眼含热泪,说这里的展览比她找到的史料还详细。在老人的介绍下他才得知,老人的祖父就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来受李大钊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上世纪30年代的白色恐怖中不幸牺牲。“这个故事,也让我真切感受到李大钊对于当时青年的影响。”田子翀说。

  在北大红楼的众多展品中,由美国社会经济学家西德尼·甘博拍摄的一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情景。田子翀告诉北青报记者,西德尼·甘博拍摄完这些照片后,就放在了鞋盒里,一直没有人发现。直到他去世后多年,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这些胶卷,洗出来才看到,这里记录的是几十年前发生在遥远中国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这些照片后来被杜克大学图书馆收藏。

  “觉醒年代”研学行受青年追捧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为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直属事业单位,依托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红楼成立,2021年10月揭牌。纪念馆现有北大红楼和蒙藏学校旧址两个馆区,是北京市全力打造的建党主题片区牵头单位,负责协调全市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

  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建党主题片区旧址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结合全市“‘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纪念馆联动北大二院、北京李大钊故居等建党主题片区旧址单位,开展“探寻大钊先生北京足迹”“青年毛泽东的北京革命足迹”“走,到北大红楼研学去”等系列研学活动,参与者通过亲身感受聆听,观看一件件生动的文物、一张张鲜活的照片,重温以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之路。

  纪念馆还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面向青年开展了“觉醒年代”研学行系列活动,来自首都高校的青年学子和中小学生通过聆听现场讲座、参与学术课题研究、开展citywalk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走进历史场景,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截至2025年8月,纪念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达270万人次,其中30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半数。

  文/本报记者张月朦

  摄影/本报记者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