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身上“读懂黄大年”
发稿时间:2025-10-18 12:25:00 编辑: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吉林大学黄大年精神师生宣讲团的成员一直在黄大年纪念馆忙碌着。他们负责为参观者提供义务讲解,以及进行地质学科普等志愿服务。
走进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507室,能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沓沓文件。这里原是黄大年生前的办公室,如今扩建成了黄大年纪念馆。
黄大年,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首席专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首席科学家,他带领数百名科学家填补了我国巡天探底潜海的多项技术空白。
讲好黄大年的故事
黄大年纪念馆于2017年建成。开馆以来,接待社会参观近2000场,参观人数超12万人次。
每次在纪念馆讲解,吉林大学博士生、黄大年精神师生宣讲团团长罗士城会不自觉地提高声调,“想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听清楚黄大年老师的故事”。
纪念馆的墙上展陈着黄大年的高考志愿书,3个志愿下面都填报了地质院校。这张照片,罗士城讲解得最多。
1975年,17岁的黄大年考入广西第六地质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工作环境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对地质工作的热爱。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黄大年在本科毕业留言册上给同学写道。
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毕业后,他返回母校吉林大学任教。后来,他再次前往英国留学,并逐渐成为研究地球物理领域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国际知名科学家。
2009年,当得知祖国有需要时,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报效。
归国后的黄大年担任国内“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设备研发与实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全国400多名科研人员,开启了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
纪念馆里有一张醒目的大照片:黄大年微笑着站在“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前。这台钻机是黄大年带领团队开展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设备研发与实验项目的主要成果。
“万米钻机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地球深处的矿产资源、海底的隐伏目标。”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于平解释说,研究成果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万米大陆科学钻探技术的国家。
于平是黄大年生前的科研助手。现在,她有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黄大年。
于平介绍,每年纪念馆会通过“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开学第一课”“青少年科技实践”“进百家基地听科学家故事”等活动,吸引更多高校教师和青少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走近黄大年。
做一名黄大年式的好老师
黄大年不仅是战略科学家,也是受学生敬爱的“大先生”。教师这个身份,黄大年生前最为看重。
纪念馆中还陈列着黄大年与学生的最后一次合影。2016年12月13日,是黄大年做手术前一天。他想起学生的论文中还有问题未解答,就把学生叫到医院。黄大年坐在病床上,手背上埋着针头,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给学生画图推导公式。一旁的另一名学生悄悄拍下了这张照片。20多天后,黄大年因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
他生前常对学生讲:“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你们一定要有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走进纪念馆,听黄大年的故事。走出纪念馆,黄大年的先进事迹、崇高精神正在影响一批批高校教师和青年学子。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黄大年生前所在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被评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据了解,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是为了引导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今年9月初,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什么样的教师团队才是合格的“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受访的教师看来,坚守科研和教学一线,立足国家发展需要,团队齐心协力、攻关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并为创新人才培养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就是合格的“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8个字的份量太重了。”此次入围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生产系统与装备安全教师团队成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李云涛说。
在李云涛看来,黄大年把这8个字生动诠释了出来,也激励着他以黄大年为榜样,做一名黄大年式的好老师。
同样入围的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师团队,服务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相关成果支撑了南水北调等80多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
“黄大年老师一直把学生成长放在心上,把培养青年人才看作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副院长任黎说,这是黄大年给她最深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