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烦恼随汗水挥发 在律动中重构生活半径
“舞”力觉醒 下班去“刷课”正流行
发稿时间:2025-11-03 09:48: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伊一如今已经转职成为 一名舞蹈老师

热爱跳舞的婧婷是一名钢琴老师

如玉累计上了500多节舞蹈课
晚上7点半,写字楼灯火未歇,附近舞蹈室里却已热闹起来。刚结束6小时客服工作的如玉,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发力;另一侧,上班族伊一随着音乐节拍舞动,职场的压力与烦恼在挥汗间慢慢散去。
在40平方米的舞蹈教室里,音乐的鼓点与呼吸共振,紧身上衣、宽松裤装、汗湿的额头是“标配”。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拒绝下班后的“瘫躺”,转而扎进舞蹈室。有人两年刷课700节,也有人从此转行当老师……舞蹈,正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表达自我、重塑生活的新选择。
打卡舞蹈室
年轻人下班后用舞步解压
下班回家瘫在沙发上点外卖,吃完饭早早洗漱,再躺到床上刷手机,这似乎是不少职场人士缓解疲惫的固定模式。而如今,一种新的选择正在悄然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下班时间学习舞蹈。社交媒体上,这股风潮持续升温,不少人分享起自己的“舞蹈日常”:脱下通勤服,换上宽松舒适的衣服,走进城市各个角落的舞蹈室,在节奏与汗水中找回另一种生活状态。
为了学习舞蹈,有人宁愿绕路半小时,有人下班刚回家就拎起舞蹈包往舞蹈室赶,有人把晚餐换成便携蛋白棒,只为挤出两小时上课,还有人即便加班到9点,也会对着镜子在家练几组基本功。是什么让他们放弃“舒适区”,选择用汗水代替休息?
“第一次跳Hip-hop(街舞的一种)时,我就觉得,对了!”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客服的如玉,已累计上了500多节Hip-hop课。此前,她也尝试过爵士舞等,最终却被Hip-hop吸引,“这个舞种不挑性别,力量和控制兼具的动作,能把职场里的压抑狠狠跳出去。”
“听着鼓点发力时,多巴胺疯狂分泌,那种快乐特别纯粹,和处理客户投诉时的紧绷完全不一样。”如玉说。Hip-hop的中性风格让她觉得亲切,“不用刻意追求柔美,男生女生都能跳出自己的感觉,没有距离感。”对她而言,舞蹈带来的“多巴胺时刻”不掺杂任何功利性,只是身体与音乐共振时最本真的愉悦。
在北京一家机构任钢琴老师的婧婷也有同样的感受:“舞蹈能调动全身的每个关节,从手指尖到脚尖都要配合音乐,跳完浑身通透,那种释放感特别独特,令人上瘾。”不同于钢琴教学时的专注与严谨,在舞蹈室里,她无需时刻盯着学生的指法和节奏,只需跟着音乐释放身体,这种“反差感”让她格外放松。
对另一位上班族伊一来说,舞蹈是一场“迟来的热爱”。儿时因父母反对,她没能走上舞蹈之路。工作后,她进入自己并不喜欢的广告行业,每天被方案和加班压得喘不过气。直到偶然走进舞蹈室,她才找回久违的快乐——“跳起舞来就不用想KPI,不用管客户的修改意见,把手机往旁边一扔,只专注脚下的步伐和身体发力就好了。那种纯粹的快乐,是‘躺平’给不了的。”
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大家普遍表示,与跑步、瑜伽等热门运动相比,舞蹈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综合性”——它不仅能锻炼体能,还能让人在律动中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伊一表示,自己跑步时总是忍不住想起工作的事,可跳舞时必须专注于动作、跟上节奏,大脑能彻底放空,“这种‘沉浸式放松’太难得了。”
当然,白领们在舞蹈上的投入也颇为可观。以北京为例,舞蹈教室单节课费用为50到100元,若每周上3节课,每月花费约600到1200元。虽然不算便宜,但比起买包、聚餐,大家普遍觉得这笔钱更值。有人甚至办了储值卡,“每次刷课都像打卡,看着次数增加,特别有成就感。”
不过,热爱与职场的平衡从来不易。伊一做广告行业时,常会连轴加班,为了跳舞,她把所有空闲时间都挤到周末,大半年里硬生生从500节刷到1000节。“有次从早上9点半忙到晚上9点,赶到舞蹈室时课已经结束了,站在门口看着漆黑的教室,特别难受。”她回忆道。即便无法去舞蹈室,她也会在家学动作、练框架,“就像每天必须吃饭一样,少了跳舞这一步,总觉得生活缺了点什么。”
婧婷与舞蹈的结缘,源于对“全身放松”的渴望。作为钢琴老师,她每天久坐授课,手指、手腕长期保持固定姿势,腰背也常常酸痛。一次偶然路过舞蹈室,她被里面鲜活的律动吸引,试着报了一节爵士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工作不忙时,婧婷会把练舞时间固定在下午,上完一节90分钟的舞蹈课再回家备课;到了周末,她更是从早到晚泡在舞蹈室——上午练爵士打磨动作质感,下午学Hip-hop增强力量控制,偶尔还会加一节体能课提升核心。一天下来,她累得浑身是汗,却觉得十分满足。
婧婷还特意在手机里建了一个“舞蹈文件夹”,备课间隙,她会反复翻看,琢磨发力细节,“就像研究钢琴指法一样,舞蹈动作也需要慢慢抠,才能跳得好看。”
成长与突破
从“零基础”到“进阶者”
在豆瓣小组“下班新生活计划”中,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练舞的片段:有人记录第一次上课时的手足无措,有人展示阶段性成果的编舞,还有人细致梳理练习心得。
对这些上班族而言,从“零基础”到“能完整跳完一支舞”,中间藏着无数次的自我怀疑与咬牙坚持。不同于其他运动,舞蹈往往更依赖“童子功”。从练舞者的讲述中,北青报记者发现业余成年学习者往往要比专业舞者付出得更多。
第一是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差距明显。有基础者从小练过压腿、下腰,而成人初学者从最基本的开肩、压胯开始,每次拉伸都伴随酸痛,第二天肌肉还未恢复,还得继续上班。
第二是节奏感培养。初学者往往找不准节奏,跟不上拍子,有人甚至在手机里存满节拍器音频,走路或备课间隙反复听,才能慢慢找到“踩点”的感觉。
第三是动作记忆效率低。对成年初学者而言,“驯服四肢”是最大难题——身体反应慢、记动作更慢,于是只能把编舞拆成一个个八拍,对着镜子反复练。一节90分钟的课,课后可能还要再花两小时复盘,才能记住大半。
“刚开始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动作僵硬也跟不上节奏。老师说‘没那味儿’,我都有点想放弃。”如玉回忆,最初学Hip-hop时,她常因“控制不好力量”而沮丧,后来索性换了心态,“学不会就当有氧,至少能出汗解压。”
没想到这种轻松心态反而让她坚持了下来,最终连续跳满500节课。为改善“发力问题”,她每次课后都向老师请教,回家对着镜子反复练,一个“wave”动作(如波浪般的动作),她足足练了整整一周。
“500节课是什么概念?每节90分钟,也就是750小时,相当于31天不休息地跳舞。”如玉说。
同样“零基础入门”的婧婷,至今仍记得自己刚开始学舞时,连数拍都不会。“我总把拍子数错,动作也比别人慢半拍。好在舞蹈室的老师很有耐心。”她回忆说,老师会引导她拆分背部和胸部的发力方式,“比如教‘胸震’(胸部快速震动技巧)时,会让我们把手放在胸口,感受肌肉的起伏,再慢慢找准节奏。”
为了练好核心力量,婧婷每天早上都会雷打不动地做10分钟平板支撑。从最初1分钟都坚持不住,到后来能轻松撑满5分钟,“现在跳复杂编舞时,能稳稳地控制住身体,不会像以前那样晃来晃去。”婧婷笑着说。
意外的馈赠
不止于解压 更是自我重塑
对伊一而言,从广告人摇身变为舞蹈老师,舞蹈不仅帮她摆脱“做不喜欢工作”的内耗,也让她找到新的职业方向。“现在每天和喜欢的舞蹈、可爱的学员在一起,即便累,也觉得开心。”她说。这样的热爱让她整个人都变得更积极,“以前遇到问题会逃避,现在会像拆分动作那样,冷静地找原因、想办法。”
当舞步融入日常,那些藏在律动里的变化,也在悄悄重塑人们的心态和生活。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没天赋,做什么都没信心,可跳完500多节课后发现,只要坚持,我也能慢慢进步。”如玉说。舞蹈让她重新认识自己,也变得更包容——“不用和别人比,做好自己就好。”
舞蹈带来的改变,渗透进生活的细枝末节中。过去爬几层楼就气喘的“脆皮”白领,如今能轻松两步一跨;曾经肢体僵硬的人,现在能流畅地完成复杂动作。婧婷更是练出了清晰的马甲线,挺腰收腹成了习惯——体态的改变,让她在性格和工作状态上都多了几分自信。
“以前我不太爱说话,也有点自卑。但跳舞之后,在舞蹈室里大家一起练动作、聊音乐,慢慢就敢主动交流了。”婧婷笑着说。若拿出练舞前的照片对比,“差别大到可能连自己都惊讶”。现在的她,整个人气色明亮,与人交流也更自如。
她的手机里存着3000多个舞蹈视频和3万多张照片,“看着动作一点点变好,真的很开心。”这种“自我打开”的过程,也延续到她的工作中,让她沟通更从容,面对挑战也更愿意尝试。
更令人惊喜的是,舞蹈技法还悄然“反哺”了她的教学。作为钢琴教师,婧婷把“拆分动作”的方法搬到了课堂上。过去她只会笼统提醒学生“注意指法”,如今却能像分解“胸震”“wave”那样,拆解手指、手腕、小臂的发力逻辑,教学效果立竿见影。舞蹈,就这样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不断拓展着她的潜能边界。
温暖的联结
舞搭子间的互相扶持最为珍贵
当北京的夜色渐浓,舞蹈室的镜子里映出的不只是摆动的身影,还有一份温暖——舞步作为纽带,把原本彼此陌生的年轻人聚在了一起。
“上次我迟到了,一进教室就慌了,没想到舞搭子主动过来,帮我补了前面教的八个八拍,那一刻特别暖。”婧婷说。在舞蹈室里,除了动作,最珍贵的就是舞搭子之间的互相扶持。
如玉课后也会和舞搭子们一起练动作,遇到难点就互相提醒、纠错;伊一在成为老师前,也同样得到过舞蹈室前辈的帮助。
另一位职场人蕉蕉,也在舞蹈室里认识了两三个真正聊得来的朋友,Aki就是其中之一。她们的联结藏在无数个一起纠错的傍晚:两人都主攻爵士舞,却各有短板——蕉蕉爆发力不够,Aki在律动上总差一口气。
每次课后,她们都会留下多练半小时,对着镜子互相挑问题;练累了就坐在地板上喝口水、聊聊天,从舞蹈聊到生活,从职场聊到家庭,不用刻意找话题,也不用伪装坚强。哪怕沉默着听一会儿音乐,也觉得安心。“大家都是刚从校园走向职场,很多情绪都有共鸣。难过时有人倾听,开心时有人分享,这种友谊特别纯粹。”蕉蕉说。
对许多人来说,舞蹈室更像是一座“情绪避风港”。蕉蕉回忆,那段迷茫又低落的时期,她几乎不想说话,但只要走进舞蹈室,随着大家一起跳舞,专注于动作和音乐,烦恼就慢慢被丢在脑后。老师和舞搭子的陪伴,就像“黑暗中的一点光”,让她重新获得走出去的勇气。“舞蹈不只是兴趣,更像都市生活中的一种‘自我救赎’。”
伊一也有类似的感受:“有时候工作不顺心,跳完一支舞,看着镜子里满身是汗的自己,就会突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她看来,舞蹈室里的每一份陪伴和鼓励,都让独自打拼的日子变得不再那么孤单。
晚上9点,音乐渐渐停下,年轻人收拾好东西,笑着互道再见。走出舞蹈室,晚风拂过脸颊,脚步轻快,眼神明亮——明天还要上班,但此刻,疲惫已被舞步卸下,又有了明日再战职场的新动力。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婧懿 实习生 原乐童
统筹/林艳 张彬 供图/受访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