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根光纤到千亿产业
发稿时间:2025-11-22 12:45:00 编辑:宋静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在武汉·中国光谷(以下简称光谷),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
在长江与汉江交汇之处,这座科创之城活力迸发,正以全新姿态迎接高质量发展机遇。
1976年,东湖之畔,南望山下,赵梓森院士拉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
由一根光纤起步,从不到24平方公里的武汉“乡里”,到如今518平方公里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对武汉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
光谷为什么行?快速崛起背后的动力从何而来?近日,记者走进这里,探究以教育为核心支撑力量的科技创新故事。
塑造原始创新“反应堆”
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火光闪烁,削铁如泥。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华工科技,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在高速率光芯片等一批战略前沿和应用基础技术方面,作为“国家队”的一支劲旅,改变着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版图。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圆点,以2.5公里为半径画圆,近20平方公里范围内,科技相关的企业总量近4万家。
同样,珞珈山麓的武汉大学一批科创人才也投身这片创新的热土。
2019年,武汉大学教授孙成亮联合14位国际知名专家共同创立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无线射频滤波器设计及制造。2024年1月,武汉敏声宣布投资30亿元,在光谷落地总部并建设高端射频滤波器研发生产基地。
刻在光谷企业中的“教育基因”,构建起光谷特有的创新生态。
在湖北,8座大科学装置中有5座落子光谷,集中度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国之重器”集群在这里崛起,也让这里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汇聚地。
脉冲强磁场是光谷大科学装置的名片。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内,一块铝板瞬间变成一口“锅”。作为物质微观世界的“放大镜”,脉冲强磁场对提升我国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关键技术变革意义重大。
今年6月,该中心成功实现71.36特斯拉平顶脉冲磁场,刷新世界纪录,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的邻居是湖北光谷实验室。光电融合芯片、面向6G的光通信模块、钙钛矿单色显示面板……来自光谷实验室的前沿成果喷涌而出。
由武汉大学牵头运行管理、共同建设湖北珞珈实验室亦是如此。瞄准北斗时空智能、智能遥感应用等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与自主可控核心关键技术,目前实验室已建成卫星地面测控指控中心、卫星载荷研制基地、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初步形成空天信息前沿技术研发体系和“一中心多基地”平台格局。
如今,以“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构架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正在中国光谷“编队”,向着更多的“无人区”进发。厚积的硬科技实力结出了累累硕果,锻造了“发光之谷”的独特引擎。
打通链条黏合产业集群
一项科技成果经过了反复论证,但在它实现产业化之前仍将面临巨大的机制、管理和生产方面的挑战。
这条路,武汉科技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教授樊希安蹚了过去。凭借着为芯片装“空调”的技术创新,樊希安带领2名教师和4名硕士毕业生,以技术入股注册成立湖北赛格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校第一家学校参股、教授创业的企业。
樊希安介绍:“我们的产品就像在手机内部装了空调,给它降温。这块Micro-TEC芯片在制作工艺上,已经精确到了5微米,产品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该项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东方电子等多家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超1亿元。
从“0到1”的原始创新到“1到N”的产业爆发,靠的是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2012年,光谷出台“黄金十条”,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2017年出台的“新黄金十条”,则将改革重点瞄准“成果所有权”,教师可与高校共享职务成果所有权。2024年,《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提出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解决科技成果“不愿转”“不好转”痛点。
为助力科技成果跨越转化的“死亡谷”,华中科技大学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湖北省首家概念验证中心——喻越概念验证中心,重点面向高端医工装备、光电子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建立具备市场潜力的创新成果筛选机制,构建起“概念验证+转化服务”的支撑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创业者都要经历‘九死一生’。我们通过喻越概念验证中心筛选出优秀的‘种子’后,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们生根发芽。”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公司副总经理高明介绍。
在这个开放共享的大学科技园内,有着一个园区大数据管理和精准化服务工具“科创易”,可以实现精确匹配技术需求,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科创易”已服务253家科技园、产业园和孵化器,覆盖近6万家企业。
背靠大学科技园,学生从“实验室奇想”到“市场实践”的通道被拓宽。近年来,朗毅机器人、华航轻舟等学生创业团队在各类大赛中崭露头角,实现从校赛金奖到种子轮融资,再到落地成立公司的跨越。目前,园区带动就业超2.5万人,研发人员占比达23%,121名“3551光谷人才”在此扎根,累计孵化项目团队500余个,师生团队在园区成立公司100余家,5000多名学生到园区实习实践,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数据赋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探索,同样在武汉理工大学进行着。为解决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与谁合作、谁去合作、怎样合作”的问题,该校绘制了13个优势产业链科技创新知识图谱,用产业链坐标牵引创新力量重构。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平台”,具有企业需求采集、科技成果推送和供需自动匹配等功能,目前近百家企业入驻发布需求,对接100余个团队。
数据显示,2024年光谷技术交易规模达870.64亿元。以武汉大学为例,2021—2024年,该校与东湖高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总计转化243项,转化总金额达1.08亿元。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更加适配
顶尖人才,是光谷最珍贵的“引擎”。
光谷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在人才政策的吸引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行业顶尖人才、年轻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带着自己的技术和科研成果扎根光谷。如今,光谷聚集了4名诺贝尔奖得主、81名中外院士、105名国家重点联系专家、305名省级重点联系专家、550名市级人才和4414名“3551光谷人才”,成为人才集聚之地。
被视作“中国智能汽车计算芯片第一股”的黑芝麻智能科技,也将总部落子武汉。2016年,公司创始人单记章结束了在美国硅谷20余年的芯片研发生涯回国创业,并将公司扎根武汉。
有一项数据:过去7年,光谷累计吸引逾60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常住人口超120万,近5年年均增速超8%,平均年龄32岁。年轻人和年轻的产业“双向奔赴”,发生化学反应。
如何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更加适配?学科链、产业链、人才链上的互动发生着。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多所高校新增相关专业。如华中科技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江汉大学设立柔性电子学专业。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的成立,也在助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赋能产业经济发展。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整体就业率连续5年超97%,其中85%扎根光谷核心区,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输送大量生力军。
同时,企业与高校合作,更靠前、更深度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提供人才建设的资金支持,减小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鸿沟”。
西安交通大学与华工科技联合培养的工程硕士易世豪说,在光谷入企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是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都让我对未来扎根光谷充满信心”。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串联政府、企业、高校、工程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中国光谷奖学金”、“光谷产业教授”行动、给予光谷“3551人才”政策支持和补贴等举措作用,支持工程硕博士留在光谷创新创业。
今日之谷,未来之“光”,已在脚下铺展。
“光+无人驾控装备”“光+机器人”……光谷里的“光合效应”正在迸发。预计到2035年,光谷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成为世界创新版图重要一极、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地标。
链接
光谷聚集了4名诺贝尔奖得主、81名中外院士、105名国家重点联系专家、305名省级重点联系专家
在湖北,8座大科学装置中有5座落子光谷,集中度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链接
2024年光谷技术交易规模达870.64亿元
2024年,光谷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对武汉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
过去7年,光谷累计吸引逾60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常住人口超120万,近5年年均增速超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