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为自己鼓掌
发稿时间:2025-11-28 10:51:00 编辑:李婧怡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中,特别强调了生命教育的意义。而生命教育中至为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接纳真实、立体且并不完美的自己。
你是否曾经历这样的时刻:因一次考试失利、一个小缺点,或仅仅觉得自己“不够好”,而陷入短暂的低落。在习惯等待外界掌声的同时,我们却常常忽略——那个最该为自己鼓掌的人,恰恰是我们自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读懂挫折背后的坚韧、迷茫之下的坚持,见证那些看似不完美的痕迹,如何沉淀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珍贵印记。
角落亦可繁星满天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初三3班王思懿
指导教师:杨群
“这孩子太内向了,是个问题。”——这句话曾像标签一样紧紧黏贴在我的整个童年。亲戚聚会的喧闹中,我是那块沉默的背景板;班级活动的欢笑里,我是角落里安静的身影。仿佛内向是种原罪,而我必须为此道歉。我也曾试图“改变”:强迫自己加入喧闹的课间讨论,故作开朗地笑,甚至用零花钱买零食“讨好”同学,只为换一句“你人真好”的认可……但戴着面具的生活太过沉重,当我回到空无一人的房间时,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我弄丢了自己,却没有换来真正的接纳。
那天,同学们在操场嬉戏时,我独自溜进了图书馆。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书页上,沉寂的空气中浮动着纸与墨的清香。我在书架间随意游走,直到从随手抽出的《小王子》中遇见了狐狸:“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那一刻,心中久积的郁结似被阳光照彻,让我前所未有地清醒过来,第一次直视最本真的自己:我的沉默或许从不像旁人眼中那样,是急需掩饰或更正的缺陷;相反,它正是另一种感知世界的语言——属于我的语言。从那以后,我不再强迫自己融入人群,而是开始允许灵魂自由地栖居在我所热爱的陆地上:闲暇时,同班女生聚在一起讨论热门网剧,我则用水彩描绘窗外梧桐的四季枯荣;周末早晨,大家相约出去逛街购物,我则独坐桌前,用文字记录前夜起伏的思绪……在画布与日记本中,我找到了一份更丰盈的共鸣。
当我停止扮演“外向者”以迎合世俗的审视,真实的自我反而开始发光。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举办“心灵图鉴”主题艺术展,我交了一幅画:深蓝色的夜空如绸布垂落,无际的平野尽处孤星静静发光;画面下方,我用钢笔倔强地写道:“不必追逐太阳,你自己本就是光。”展出后,竟有同学悄悄告诉我,那幅画让她流泪了——她说自己也曾因“不合群”而自卑,但最后恍然:独处的人同样可以拥有璀璨的宇宙。语文老师还将我的读书笔记推荐到校刊,发表后引来许多未曾预料的真诚赞赏。
原来,安静的力量,自有千钧。如今的我依然不爱喧嚣,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笃定。内向的心性赋予我敏锐感知细节的能力,让我在独处中淬炼出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
给自己鼓掌,不是骄傲地宣告,而是对生命独特之美的致敬。如果此刻你也在为“性格不够完美”而焦虑,也请试着对自己说:我的沉默自有深邃的回响,我的角落亦可繁星满天。
这一次,不必向外求索他人的认可。请发自内心地,给自己鼓一次掌。
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昌平小汤山中学七年级1班毛梓诺
指导教师:李红艳
在成长这条道路上,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好像是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害怕让别人失望的主角,不知道哪条路才是光明大道。可当我们努力去绽放自己时,就会发现自己就是在阳光下那闪闪发光的金子。
记得那次跆拳道比赛,当裁判举起对手手臂的那一刻,我耳朵嗡嗡作响,什么都听不见了。我僵在原地,护具上的汗水混着泪水一同淌下。决赛中,我因急切想要获胜,接连出现犯规,最终以一分之差落败。那声哨响,成了我挥之不去的遗憾。
回到道馆,我化伤心为动力,一头扎进训练里。压腿时的肌肉酸痛、踢靶时用力过度而震得发麻的脚踝、重复练习千百次的格挡动作,每一项都在考验着我。别人休息时,我抓紧时间练体能。当我累到崩溃时,先自我鼓励,再爬起来继续投入训练。那份鼓励成了一束光,照亮了我的训练时光。
比赛又来了。赛场上,我沉着应对着对方的猛烈进攻,每一次踢腿都刚劲有力,每一次格挡都稳如磐石。终场哨声响起!在裁判宣布我胜利的那一刻,过往所有的汗水与坚持,都化作了此刻的光芒万丈。
站在领奖台上的我,看到台下那么多观众为我热烈鼓掌,也情不自禁地为自己鼓起掌来。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胜利不是拿到第一名,而是在输的时候能做到不放弃,把自我鼓励化为坚持的动力,一步步走向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跆拳道教我的不只是招式,更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凯歌并非只为完美奏响
昌平区第二中学高二1班刘宸嘉
指导教师:王玲
我从来都是一名不合格的足球迷。当同学们在广阔的绿茵场上追逐梦想时,我的世界却局限于屏幕。说来可笑,我熟悉每一个球星的技术特点,了解每一支球队的风格和光荣历史,能分析出复杂的战术阵型,却从未真正触碰过那片属于勇者的草坪。直到新一届“班超”的风吹来,班级足球队名单上那个刺眼的空缺,像一道裂痕,等待着被填满。
小组赛首战,我们出师不利。第二战的前三天,我站到了队长面前,喉咙发紧,声音几乎被心跳淹没。“我,我可以试试。”这句话抽走了我全部的力气,那个凑数的“理论家”要变“实践派”了!接下来的训练,我成了节奏之外的多余音符。球总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滚向我的脚,又像受惊的鸟儿般弹开。队友们宽容的眼神比责备更让我难堪。
比赛日终究来了。看台与草皮,原来一步之遥,却跨越了我十七年的怯懦。上半场结束前,对方一记过顶长传,皮球如精确制导的导弹轰到我的防区。在全场焦灼的目光里,那个黑白相间的精灵,从容地从我抬起的脚边滑过。
失误,赤裸而彻底。但没有责备,队友们只是跑过,轻轻拍了拍我的肩。一下一下,不知怎的,某种盘踞已久的魔咒仿佛被拍散了。在最坏的剧本上演时,我的身体里反而有什么东西正要破壳而出。
下半场,风云突变。对手的围攻如潮水,皮球一次次呼啸着飞向我们的禁区。我本能地冲刺、起跳、伸展。每一次解围,都好像是对过去那个瑟缩在看台上的自己的一次告别。第十九分钟,当我用并不强壮的身体挤开对方前锋,将一次必进之球顶出底线时,胸膛里涌出的不是庆幸,而是一种陌生的、滚烫的确认——我,属于这里,属于这片为守护而战的土地。
终场哨响,随着队友的点球入网,胜利女神终于向我们露出了微笑。汗水浸渍着我的眼睛,酸涩而痛快。没有观众为我那笨拙的技术鼓掌,无所谓了,因为我知道,有些掌声必须来自生命内部。那个下午,我在灵魂的旷野上,为自己响起了一场雷鸣般的掌声。
如今我才懂得,生命真正的凯歌,并非只为天赋与完美奏响。它更慷慨地馈赠给那些明知姿态笨拙,却依然敢翩翩起舞的人。我们不必等待别人馈赠的鲜花,因为最珍贵的掌声,就生长在自己亲手推开那扇“不可能”之门时的刹那静默里——那是灵魂为自己加冕的典礼,微小,却足以照亮所有未曾启程的远方。
从悦人到悦己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一1班蒙希好
指导教师:孟亚芳
北京的春天一向是惹人喜爱的。阳春三月,我沿着一条小路走着,柳树的新枝细长而软,叶子还泛着嫩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轻盈,只有我背上黑套子里的琴沉得不像话。
我学琴算是很晚的。小学六年级时,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们全家去了外地,为了让我和班上的同学尽快熟悉起来,妈妈软磨硬泡说服我加入吉他社。在那里,我拿到了一把学校的老琴。我试着拨了一下最低音的弦,它颤抖着吐出一声极深的鸣声,一下子震动了我的耳膜。顷刻间,我的耳朵仿佛听到了海洋最深处的心跳。一节课之后,我决定要学吉他。
开始并不容易,我必须从零开始。为了提升手指的速度,我不断地练习两个和弦的转换。冬天手指僵硬,干燥的皮肤压着很硬的钢弦,每次练完后指肚上总有几道勒痕。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成了班里学琴时间最短而弹得最好的人。联欢会上,我用吉他弹了一曲《成都》,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我的和弦转换迅速而流畅,略带忧郁的音乐流淌到每个人的耳中。一曲终了,所有人都在鼓掌,我骄傲地拿着我的琴,为自己的努力自豪。
后来我又回到北京,升入了中学,理所当然地申请加入吉他社。面试时,社长让我弹一首曲子,我挑了最拿手的《成都》,弹得很顺利。社里的几位前辈互相看了看,让我去旁边等着。另一个女孩上台了,她弹了一首我没听过的曲子,手指在弦上拨、划、按、挑,跃动着一个个丰富而饱满的音节。一位男生上台了,他选的曲子更是复杂,甚至还用上了拨片,弹出了一段琵琶般紧密如雨点的音符。不用问,最终我没有被选上。我寄托在吉他上的喜悦、自豪和自信,似乎在那一天全部消失殆尽了。
我漫无目的地走着,觉得累了,便靠着柳树坐下,把琴从背上取了下来。茶棕色的琴身泛着光泽,这是一把最便宜的合板琴,没有上漆,也不够炫目,但那朴实的原木色倒与此时的春色很是相衬。我慢慢地把琴拢在怀里,弹响了最高音的弦。
清澈的音、快乐的音。它们并不饱满,也没有什么技巧,只是揉入了风声、水声、鸟鸣声、柳叶的窃窃私语声。那一刻我的大脑全被清新的音填满。不错,我的吉他不够好,声音不够准,技巧不够高,但从一见钟情,到后来的勤学苦练,一直是自己的选择。它虽然不完美,但只要有真挚的热爱,它便是真正的美好。
不知何时,夕阳西下,我抱着吉他的影子被拉长。这次,我不需要观众,我将为自己的热爱与坚持鼓掌。
藏在批注里的勇气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高三2班尹清如
指导教师:王爽
那是一节再寻常不过的语文课。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室,空气中的尘埃在光束中翩跹起舞。老师站在讲台上,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轻轻敲击,发出清脆的声响。
“今天我们来赏析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老师的声音温润如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她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全班,“谁能说说,这里的‘听’字妙在何处?”
教室里顿时陷入一片寂静。我下意识地翻动手中的课本,在这首诗的旁边,我用细密的笔迹写着:一夜未眠的诗人,在春雨声中细数时光,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恰似他心中绵长的惆怅。
这段批注是我在一个深夜里写下的。记得那晚窗外也下着细雨。台灯下,我反复品读着这句诗,忽然对“听”字有了特别的感悟。那一刻,我仿佛来到了八百年前那个不眠之夜,看到诗人独坐小楼,万般寂寥……可这份感悟,我从未敢与人分享——课堂上,我是那个缩在角落的安静听众,连回答问题都会脸红到耳根,更别提主动举手发言了。
“没有人试试吗?”老师的声音里带着期待。我深吸一口气,慢慢举起了手,这个动作几乎用尽了我全部的勇气。我感觉手心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指尖微微发凉,心跳声在胸腔里擂鼓般地响着。
“我认为,‘听’字在这里运用得十分精妙……”我的声音起初有些发颤,但当我的目光落在自己写下的批注上时,那些在深夜里反复推敲的句子,此刻像泉水般自然涌出。我谈到诗人彻夜未眠的状态,谈到春雨如何成为诗人内心愁绪的外化,当我说到“诗人听的不是雨,是寂寞和孤独”时,我看见老师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的光芒。
“说得好!”老师走到我的座位旁,轻轻拿起我的课本,将那密密麻麻的批注展示给全班同学,“大家看,这就是用心读书的样子”。
课本边缘因为反复翻阅而微微卷起,那些用不同颜色笔迹写下的批注,记录着无数个深夜里的思考。此刻,它们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每一个字都在发光。
前排的同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同桌则悄悄对我比了个大拇指,每一道投向我的目光里,都带着真诚的认可。没有鼓掌,也不需要鼓掌。因为在心里,我已经听见了最响亮的掌声——为那个在深夜里依然坚持细读的自己,为那个终于敢于表达所想的自己。
窗外的梧桐叶在风中轻轻摇动,仿佛也在为这个安静的午后打着节拍。原来,成长从不需要喧嚣的喝彩,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那个一直在努力的自己,值得所有的掌声。
唇枪舌剑皆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14班李承润
指导教师:孙江波
语文试卷发下来,“内容空疏,详略不当”的作文评语刺入眼帘。我默默将卷子塞进书包深处,想把沮丧一起藏起来。
我鼓起勇气问老师:“我背了好多范文,为什么还是写不好?”老师没直接回答,却提议:“学校辩论队在招新,我觉得你可以试试。”“辩论?我作文都写不好……”老师微笑着说,“写作和辩论是相通的,咱们换个方式,也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路径。”
第一次去看辩论,我贴着墙边找到一个最不显眼的角落坐下。台上的学长正在阐述“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他从图灵测试讲到阿尔法狗,逻辑清晰,侃侃而谈。我努力想跟上他的思路,大脑却一片空白,只能顺着学长的思路走,没有对话,也没法质疑,手心里也似乎沁出薄薄的一层汗。我突然明白了作文“空洞”的根源——是我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深度出现了“空洞”。
从那天起,我便是图书馆里的常客了:一会儿以手支颐,手指划过书页;一会儿凝眉思索,在历史、哲学著作的思辨中磨砺思维;偶有灵光乍现又猛地坐直,飞快地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火花。训练场上,对方辩友发言时,我一边快速在纸上记下关键词,迅速调动所有知识数据,一边按捺狂跳的心脏强迫自己举起手,哪怕开始声音像蚊子哼哼……不知不觉中,那个缩在角落,说话就脸红的少女,声音渐渐洪亮,眼神越来越自信……
三个月后,决赛的自由辩论环节,对方抛出一个城市文明的话题。我深吸一口气,心跳稍稳,从容起身,答道:“对方辩友,被占用的人行道,废弃的单车……诸如此类,这些并不能掩盖共享单车带给我们的便利……”我顿了顿,目光扫过评委和观众,清晰有力地说出,“真正的文明,是创新与秩序的共同提升!”掌声响起的瞬间,我平静地坐下来,心中仿佛有一道光。
语文考场上,我下笔如行云流水,历史典故、社会观察……它们不再是生搬硬套、与我无关的冰冷数字或素材,而是成为我的生命体验。书海遨游时的所见、思想交锋时的所想、辩论场上的所闻,都在作文中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当看到“视野开阔,有独到见解”的评语时,我在心中为自己郑重而热烈地鼓掌。
·教师点评·
让成长有迹可循:以细节锚定蜕变轨迹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教学副主任王玲
同学们在撰写成长蜕变类作文时,可侧重以下核心要点:
聚焦自我成长轨迹,以真实体验为创作核心。素材选择宜锚定“小切口”,优先选取自身亲历的具体小事,避免空泛议论;通过细节刻画凸显成长中的闪光点,让情感表达有具体依托,以真实质感传递内心温度。褪去浮夸表述,让文字贴合成长本真面貌,更易引发读者共鸣。
结构设计上,建议以“转折式”呈现认知演进。通过自然铺陈与合理转折,逐步展现思想与心境的转变,让情感层次更鲜明,清晰传递成长轨迹中的蜕变力量。
立意升华可关联成长价值,结尾不妨跳出具体事件本身,紧扣自我肯定的深层意义,亦可结合生命教育、积蓄力量等方向深化主题,使文章既饱含真情实感,又兼具思想深度。
统筹/谭卫平武文娟雷嘉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