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西北大学张雨禾:让青春活力在砥砺奋进、博学笃行中闪光
发稿时间:2017-09-27 21:45:00 编辑:刘洪侠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张雨禾,女,汉族,1990年6月生,中共党员,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院研究生会主席、2013级博士班班长,分别于2012年、2014年及2016年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明德励志、永葆初心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很重要,因为它指引你前进的方向,而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就是培养一个人正确价值观和信仰的最佳时期,是学会做事,更是学会做人,成功走向社会的开端。几年来,在校院领导和老师的关心、教育和激励下,在美丽幽静的校园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我汲取着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逐渐地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引领着我励志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抱负、有真才实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当代女博士生。政治上,我严格要求、积极进步,不忘初心,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争成为同学的榜样。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着诚实的传统美德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入学以来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尊重师长,热爱集体、积极维护班级荣誉,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对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同学,都会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作为研究生会主席,带队参加院系“三下乡”活动,赴陕西省大荔县,向当地农产企业宣传和教授计算机基础操作,同时也从中认知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博学笃行、勇攀高峰
学生以学习为本,努力学习,学有所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读研后开始进入文化遗产数字化课题组,将论文中的方法编码实现,搭建成系统,申请了软件著作权、撰写了相关论文和专利,还积极参与本学科竞赛活动而获得多项奖励,一年后以优异成绩被选拔为硕博连读生。
读博后,开始接触前沿性研究课题—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将计算机技术等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传承创新中,用电子信息技术来展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存储、保护、复原文物、遗址与古建,实现虚拟考古。面临着从十多年书本知识学习到工程化应用研究的巨大跨越,我内心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课程的学习,我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利用学校的各种有效资源,聆听各位名师的讲座,不断扩展知识、开阔眼界。在科研中,不畏艰难困苦,敢于进行新的探索,探寻未知的领域。面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中繁重且复杂的工作,从不退缩避让,事必躬亲以捕捉研究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环节。实验中遭遇到许多挫折,不气馁、不退缩,积极进取,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虚心向同学、师兄请教学习,阅读大量科技文献。读博三年来,几乎没有节假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的勤奋换来了任课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乐观面对挫折,攻克了研究道路上的许多难关。经过努力,我已熟练掌握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科研创新方面崭露头角。积极参与国家973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仅三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I期刊论文6篇,计算机学会推荐B类会议及本研究领域顶级会议论文2篇,1篇论文被本领域国际顶级会议邀请进行大会发言交流。另外,与实验室的博士合作并指导硕士参与发表论文14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5项,省级竞赛奖励10余项。于2014年、2016年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砥砺奋进、全面发展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精彩的生命的意义。我一直把这句话当作我的座右铭。在校期间,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在课题组,积极协助导师做好实验室团队日常事务管理,主动承担起对新进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训指导和日常管理,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以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师弟师妹们开展课题研究,分享科研经验,并深入浅出、耐心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担任博士班长和研究生会主席期间,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尽心尽力。工作中大胆创新,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生活上,自强自立、吃苦耐劳。这些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让我获益匪浅。这一切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信任,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青春需要拼搏,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西北大学用其百年的沧桑教会了莘莘学子坚忍不拔;用其百年的经历告诉在校学生自强不息。如今,我满载着老师们的教诲,即将开始新的人生征程。日后的研究学习必定更加艰苦,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加艰巨。我会自强不息,再接再厉。是路,总会有坎坷;是海,总会有漩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