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志愿服务遇上文学创作 撞出的不仅是泪点
发稿时间:2018-05-10 15:05:00 编辑:姜宁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一段支教、一次赛事志愿服务,志愿者们伸出的一双手、留下的一个笑容……这些,不仅是简单的经历,更多时候,是多年难忘的感动。
近日,青春志愿行·共筑中国梦“志愿文学”网络作家基层行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上海阅文集团联合做东,邀请各界作家代表,共同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志愿文学的新发展、新方向。
志愿行动为文学创作提供源泉
“2008年汶川地震过去10年了,有一幕我至今难忘。”在与“志愿文学”网络作家交流时,四川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蒋雪峰讲起自己和志愿者的故事。
“记得在四川省江油市最大的安置点,一面贴满照片的‘笑脸墙’,让我眼前一亮。”蒋雪峰回忆起贴在墙上男女老少的笑脸,“他们都是灾民,当很多人的家园和心理都遭受重创时,这一面‘笑脸墙’如春风拂面”。
在“笑脸墙”后面,蒋雪峰看到志愿者的办公室整洁有序,小黑板上写着当天服务内容和每个志愿者的活动。和灾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正是这些志愿者们用相机记录下一张张笑脸。
“在铅灰色阴霾的天空下,这几百张照片如此夺目,像一大片向日葵铺天盖地地向你涌来……”回去后,深受触动的蒋雪峰写了《江油的笑脸墙》,用文字记录灾区安置点志愿者们的故事。
震后灾区的采访,其实是蒋雪峰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志愿者。但是他有种强烈的感受:志愿者的出现,增强了中国社会的温暖感。
“在教育不够完善的边远地区,由于他们的出现,孩子们开始识谱、画画、诵读大千诗词。由于他们的身体力行,带动和影响了整个社会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在蒋雪峰看来,如今,志愿者的文化、知识结构、思想、视野,都是极为丰富和多元的,参与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善行天下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年轻的身影是天地间最温暖、最美的风景。”蒋雪峰希望,借“志愿文学”网络作家基层采风活动,自己也能够有机会更深入地走近志愿者,把那些润物无声的故事打捞出来,让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来自宁夏乡村的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彦妮称自己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基层作家。
为了生活,他曾经四处打工,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在戈壁滩上炸过矿石、在盐湖里捞过盐、在边远地区修过公路……很多时候,张彦妮都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毫不夸张地用文字记录下来,他渴望让大家知道,在中国最基层,还有这样一群人在为生活奋斗。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他们走进学校、乡村、图书馆、文化馆、孤儿院、敬老院,做了很多平凡而琐碎的事情,积累了很多有血泪、有情感的故事。”张彦妮觉得,志愿者的行为正在改变着社会,也改变着包括志愿者在内的更多人。
“在志愿者行动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人物和故事。我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发挥特长,用文学形式去讲述志愿者的故事,塑造志愿者的群体形象,创造出更为鲜活的真善美之歌。”交流中,张彦妮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
志愿文学帮助网络作家找到社会归属感
去年10月,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起“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孟春做了一个统计,半年以来,组委会已收到稿件约2000多份,有小说、散文、诗歌,还有剧本。在她看来,“志愿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阅文集团是此次“志愿文学”网络作家基层行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副总裁侯庆辰说,活动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广大网络作家的强烈支持。“作家征集启动不到半个小时,名额就已经满了。成功报名的50多位作家,几乎全都是最具人气的白金大神级别的网络作家。”
“很多作家都说,自己也来自基层,只要能为基层做点什么,义不容辞。” 让侯庆辰意外的是,有位作家腿脚不好,编辑并不建议他去,但他却非常坚持,说先报上名,实在走不了的话再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
青子是最初踊跃报名的诸多网络大神作家中的一员。他感激国家的和平、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舒适的创作环境,让网络作家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地一心创作。但他觉得,这并不意味着网络作家可以不问世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青子看来,网络文学作为贴近人民大众的一种文学形式,创作者更应该走出家门,到基层去感受生活,创作更具时代气息、更具社会意义的作品。
“网络作家在钱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坚持网络创作多年,青子有一个感觉,网络作家参与到社会公益、志愿者行动当中,才能更加体会到作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
网络作家银瓶注意到一组数据: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52亿元,较去年增长了62.75%。目前国内数字阅读的用户已经超过了4亿,海外英文网的用户也超过700万。
“网络文学正从一种零散的局部性的草根文化,向新生的文化符号,甚至是经济载体转换。”银瓶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祖国的发展给了网络作家施展抱负的平台,但在享受这些发展红利的同时,她也在思考,网络作家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我们的读者群中50%都是年纪比较小的读者,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他们成长为更加积极向上、坚韧乐观、百折不挠的人。”银瓶认为,作为网络文学大潮当中的一分子,必须为文化传播、为助力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俯下身子、沉下心,将笔触探进人物心灵
志愿服务在中国即使以最短的时间来算,从1993年共青团中央举起志愿服务的旗帜到现在已达25年。仅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就有27万名高校毕业生加入支教、支医、支农行列。
1996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仅其中的研究生支教团,每年就有2100多名志愿者前往西部600个教学点。
“第一届的志愿者已经为人父母,他们一年的经历,为国家的发展、为年轻人带来了什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张朝晖觉得,了解这些志愿者背后的故事、挖掘他们的价值,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文学。
“‘志愿文学’已经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文学形态、文化现象。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志愿者们的支教日记、写的散文、创作的歌曲,已经使得‘志愿文学’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创新。而我们今天需要做的是,让它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张朝晖说。
在他看来,今天的年轻人,赶上了中国最好的时代,有必要走出书斋,去中国的西部,看一看在那里为留守儿童、孤残老人服务的志愿者们。“文学一定要采取一种行走的姿态,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流传于世的、能够有益于我们民族、国家的文化。”张朝晖说,网络文学也需要走到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曾在贵州插队,一待就是10年。对此,他深有体会。“那段在贫困乡村和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为我之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多思想源泉。”在与作家们交流“志愿文学”时,叶辛对比去年“重走知青路”的所见所闻,分享了自己42年前在贫困地区的采风经历。
作为一名文学创作的老前辈,他也为即将启程深入基层采风的作家们带来了“秘籍”。“要做一个好的作家,就必须把笔触探进你写的人物,只有自己感动了,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叶辛说,“在网络作家基层行的采风中,作家只有真正地俯下身子,把心沉下去,才能从这个行动当中获得收获。”
“叶辛老师是知青文学的重要代表,我读书的时候读了知青文学、寻根文学,这种文学都是原生性的,都是自然地随着作家的创作就产生了,而且发挥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张朝晖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开端,志愿服务能够借助文学、互联网的翅膀,深入到更广大的人群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