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行走在“一带一路”的中国红会人:有人道需求的地方,就有红十字在

发稿时间:2017-05-15 07:52:00 编辑:包晗(实习)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绵长的丝路,诉说着古老先人的智慧、包容与开放,叙述着沿途的风霜与故事。“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代与现代的交融,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这条神奇的路上,青春的印记如此鲜明,时代的号角时刻长鸣,期待与希望永远在路上! 

  “一带一路上的青年之声”系列报道 

  中国青年网北京515日电(记者 刘尚君)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瓜德尔城,有一座由中国援建的深海港,叫瓜达尔港。它是巴基斯坦通往波斯湾和阿拉伯的大门,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南端起点与重要出海口。 

  “道路通,百业兴。”5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设施联通不断加强,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瓜达尔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地理坐标。201757日,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中巴急救走廊“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在此落成。 

  至此,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瓜达尔港将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在医疗援建中巴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试点和示范,成为“中国公益走出去”的一张名片。 

  据了解,中巴急救走廊是中国红十字会倡导发起的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的示范项目,目的是发挥红十字组织在灾难救援、人道救助方面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立足民生需求和公共安全需要,沿中巴经济走廊布设由急救站点、急救人员、急救车辆、应急系统组成的急救单元。 

  “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是整个中巴急救走廊的首个急救单元,也是整个中巴急救走廊的起点。它将面向瓜达尔港8万居民、近2万驻港企业和单位人员提供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硕鹏看来,这个项目能顺利落地瓜达尔,已经是个“奇迹”。 

  而对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的项目协调员的谷彬来说,能亲眼看着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或者说是一种“成就”。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巴基斯坦港口航运部部长米尔·哈希尔·比赞久,巴基斯坦红新月会主席赛义德·伊拉希等为新落成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揭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供图 

  落成,合力创造奇迹 

  20161031日,经过10余个小时的飞行与转机,谷彬和同事第一次踏上巴基斯坦的土地,一路在当地军方的保护下,抵达瓜达尔港。 

  他们飞到瓜港,主要任务是协调对接巴基斯坦红会、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中资企业等相关方面,尽快推进“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在瓜达尔港落成建设。 

  而就在几个月之前,谷彬“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跑来巴基斯坦,在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地方,携手造起一座让万里之遥的民众受益的伟大工程。 

  20166月,谷彬刚刚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并顺利拿到香港社福机构的高薪offer。但是经过多番考虑,她还是选择回内地,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工作。 

  中巴急救走廊“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项目,是谷彬接手的第一个海外项目。 

  搭乘每周只飞两次的航班达到瓜达尔,谷彬觉得,这是一个超乎想象能力之外的地方。当地移动信号没有,市政设施没有,电力供应时有时无……虽然已经做足思想准备,但是她还是感觉“这一切太意外”。 

  谷彬说,在瓜达尔,因复杂的地区形势,小型爆炸和袭击等恐怖袭击还是会发生。所以,中国人只要在港区之外的地方都需要由军队保护出行。“中国人在港区内出不去,当地人在港区外又进不来。”如何将医疗急救中心建在共享区域内,成为项目选址的关键。 

  然而,要在万里之遥的异域瓜港,拿到一块地谈何容易。谷彬和同事按照领导的要求,承担起征地协调任务,通过负责瓜达尔港投资建设的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与瓜达尔港务局进行协商,最终在两条主干道中间争取到了一处占地面积3000多平米的地段,既能为当地民众服务,也能为驻港中资企业服务。 

  除了选址,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谷彬和同事们解决。当地没有五金商店,医疗急救中心的所有建筑材料只能从国内生产并经过19天的海运到瓜达尔;当地市政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完全不具备医疗设施使用标准,那就需要重新建立下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供水系统、24小时供电系统…… 

  谷彬说,从房屋建设再到医疗设备,1000万的项目投入均来自社会捐赠。她坦言,最初到瓜达尔从没想过项目会进展的如此顺利,“所有今天能呈现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地中资企业与各方捐赠企业的大力支持。” 

  来自捐赠企业的两名工程师,一个月前跟随中国红十字会来到瓜达尔,负责项目的施工建设。“他们对医疗急救中心的房屋建设非常尽心,不断强调要保质保量。”谷彬说,在外作业一个月来,两名工程师不止是简简单单的晒伤,“那晒得简直已经认不出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顶着烈日施工的工人师傅、那些遇到困难积极协调解决的同事,以及不计得失无偿提供帮助的企业同仁……半年内三赴瓜达尔,谷彬的记忆中留下了太多人的面孔。 

  “合力创造奇迹。”谷彬感慨良多,虽然自己在付出,但是却收获了更多更多。一路走来,她并不孤单。 

 

谷彬在瓜达尔。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供图 

  试点,弥补沿线国家医疗救助空白 

  初到巴基斯坦,谷彬走访过当地的许多医院。 

  据她介绍,巴基斯坦的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私营诊所。公立医院卫生条件堪忧,而私营诊所费用较高。尤其在瓜达尔这些小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手破了都没有地方包扎换药。 

  在巴基斯坦,医疗服务在内的公共设施几乎就是空白,医院成为十分匮乏的资源。但是,在孙硕鹏看来,这些都急需改善。 

  “以往,大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巨大效益和战略地位上,很少意识到,这条经济走廊至少现在经过的都是亟待开发的‘蛮荒之地’,有的还是地缘政治十分复杂的‘敏感之地’。”他表示,经济走廊不能只盯着经济利益,也应该重视应急救护和公共卫生,应该把民生和社会服务都要带动起来,“这才是建设经济走廊最终的目标,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最好的切入点。” 

  孙硕鹏更愿意把瓜达尔港看做是中巴急救走廊的试点和示范。 

  据悉,“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的运营将分为援建、共建、自主运营三阶段。其中,主要是基础、设备的援建,和医疗队的派驻。 

  “瓜港医疗急救中心如果实现正常运转,需要约15名医院人员,其中包括公共卫生政策人员,红十字会联络员等。考虑到当地的宗教习惯,就医要实行男女分隔诊疗。”孙硕鹏说,整个中巴急救走廊需要大量的中方医疗团队志愿者,在前期与巴方医疗队共同开展工作,帮助巴方实现过渡,过程中我们的医护人员慢慢撤出,最终实现医疗急救中心完全交予巴方运营。 

  另外,在运营机制上,考虑给予医护人员一定的保障,医疗急救中心会向穷人免费,向富人收付费。作为公益性质的医院,也继续会向社会募集一些资金、药品、设备。 

  孙硕鹏表示,瓜达尔港急救中心的经验会沿着中巴经济走廊继续铺展下去,推广和延伸到“一带一路”,中国红十字会将联合巴基斯坦红新月会有步骤地在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建设急救单元,并在中国新疆喀什规划建设中巴急救走廊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最终形成贯通经济走廊的应急救护、医疗服务供给带,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孙硕鹏希望从瓜达尔,探索出一条自主运营、自负盈亏,又不丧失公益性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而对于谷彬而言,她只是希望当地人敢看病,能看病,“身上哪儿破了能打针破伤风,眼睛感染了能及时就医用药,不至于拖着到失明,”医疗急救中心,能够做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就这么简单。 

 

与会领导与嘉宾参观瓜达尔港和急救中心。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供图 

  发展,共画援外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 

  “有人道需求的地方,就有红十字。” 

  孙硕鹏表示,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国际化的人道组织,在中国公益走出去战略中负有特殊责任,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可以进入武装冲突地区、地缘政治敏感区域开展援助工作,我们有红十字国际人道事务分工协作机制,有相对成熟的救灾救援和医疗服务经验,还有动员社会资源的条件……”孙硕鹏认识到,随着“一带一路”的加快推进,中国民间援外工作发展得如火如荼,中国红十字会也要跨界联合,让红十字人道交流协作平台发挥更好的作用,最终要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援外工作格局。 

  孙硕鹏强调,中国公益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不可低估,援外工作包括整个“一带一路”建设不能让政府都包起来,必须要认识到民间参与的热情,认识到社会力量的强大,认识到公益资源的潜能,让“一带一路”真正成为政府主导、国际协作、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 

  目前,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一带一路”先心病患儿人道救助行动即将在阿富汗和外蒙古展开。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将借鉴国内救助的模式,组织医疗人员深入受援国筛查救助。 

  如今,谷彬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有机会来到瓜达尔这个别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来的城市。她为这次红十字飘扬的旅程打满分,也算是“见证了历史”。 

  待“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设备抵达后,她和中国红十字的同事们又将重返巴基斯坦的瓜达尔,见证新的未来。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系列报道:

  “一带一路上的青年之声”系列报道①

  伊朗留学生曼娜: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 钟爱二胡和火锅 

  “一带一路上的青年之声”系列报道② 

  共筑民心相通的青年之桥 合奏“一带一路”的青春乐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