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非遗+扶贫”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发稿时间:2019-03-28 13:50:00 编辑:杨慧(实习)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额吉牧歌”——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群扶贫研培成果展在京举行。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刘逸鹏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8日电(记者 叶婉莹 实习记者 刘逸鹏)经典的传统元素、时尚的创新服饰、炫目的民族歌舞展演……3月27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主办的“额吉牧歌”——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群扶贫研培成果展在京举行,这也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首次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本次活动重点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树皮画和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研培成果。45套民族服装、30套民族元素创新服装,通过生产、生活、盛典和感恩4个篇章场景,展现出典型的民族文化风情,传递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额吉’在蒙古语中是妈妈的意思,‘额吉牧歌’是妈妈的声音,意在表达草原的美好生活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本次活动负责人于易清说,“通过此次服装展演,我们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用创新设计来链接古老的技艺,让传统文化做到活态传承,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认识和了解它们,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据悉,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关心和指导下,北京服装学院积极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成效显著。

  来自内蒙古的绣娘李晶就是此次培训计划中的一名学员。“今天的T台上就有我的作品,我将蒙古族经典刺绣图案云朵与现代服装相结合,希望通过现代的设计创新,让蒙古族文化走近更多的人,走到更广阔的舞台。”

  而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女孩,北京服装学院大二学生李璐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自己的想法。“要想保护,首先要了解,蒙古族服饰文化最打动我的是它的淳朴。”李璐说,“现在我们很多蒙古族的年轻人都不会说蒙语,一些传统的民族习俗都在流失,但是服装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能够流传下来真的很不容易。作为服装学院的学生,我希望自己以后能为蒙古服饰的创新发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据了解,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也是国家划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文化和旅游部一直非常重视这一地区的文化扶贫工作。自201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北京服装学院为兴安盟阿尔山市和科右中旗分别举办了2期“非遗传承人群扶贫研培班”。培训对象以贫困家庭学员为主,旨在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扶贫致富能力。此次活动的展品就是研培成果作品,这些作品登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这一广阔平台,一方面宣传展示了内蒙古非遗扶贫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非遗产品“走出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