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板当病床 阉鸡刀做手术 土坑为棺木——一座客家小楼里的红色记忆
发稿时间:2019-06-17 09:30:00 编辑:李晨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文化站站长张汉江为记者介绍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中国青年网记者叶婉莹 摄
中国青年网宁化6月16日电(记者 叶婉莹)“那个时候大厅周围都架满了床板,楼上楼下住满了伤员。病床不够了,就拆下门板来;手术刀不够,甚至要借来村民的阉鸡刀代替。”站在曾经的陈塘红军第四医院“住院部”里,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文化站站长张汉江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向记者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这幢客家小楼里的红色往事。
这座始建于清末的二层合院式建筑原为民居。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宁化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大后方。1932年春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中央及地方红军在宁化境内设立了近10所红军医院。而位于石壁陈塘村的这座宅子,便是原设于江西瑞金的红军第四医院在宁化的新址,主要收治在东南战线、东方军入闽征战等战斗中的伤病员。
因为伤员众多,同时为了加强管理,医院按职能设立了住院部、后勤部、行政部等三个部门,还建设了操演场等地供护卫连和即将康复的伤病员练习杀敌本领。
据当年参加过救护工作的老红军张捷春回忆,最多的时候,这里曾住过五六百名红军伤员,有时候一天下来需要换药的就有200多人。
但当时医药紧张,医护人员只能采来草药,碾碎了用于口服或敷涂。张汉江说,那时候,当地老百姓经常主动上山采药,帮助红军治病。还有很多妇女自发组织洗衣队做后勤支援,孩子们则经常跟着战士们一起下田捉泥鳅,帮伤员改善伙食营养。
用毛笔写就的标语。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摄
80多年过去了,如今空荡荡的医院旧址内虽没有红军的身影,但那保存良好的一幅幅标语和漫画却鲜活地记录着往昔峥嵘岁月里不断迭起的红色浪潮,印证着革命年代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领导我们工农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赶跑帝国主义出中国!”踏着咯吱作响的木楼梯爬上二楼,映入眼帘的即是墙壁上当年红军战士们用毛笔写下的一段段标语。
即使条件艰苦,即使身在病中,他们也不忘自身使命。
宣传卫生与健康的漫画。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摄
除了这些振奋人心的扩红标语,楼内还随处可见宣传卫生与健康的漫画。
墙角处依稀可见一人洗澡的场景,配上旁边“每天洗澡、身体愈好……”的标语,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据张汉江介绍,旧址内目前留存有红军标语20多条,宣传卫生与健康的漫画10余幅,并有马灯、药罐等当时医院使用过的器具。
医院旧址二楼窗外的风景。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摄
沿着“漫画”墙一直走,便来到了二楼背面的大窗前。视线所及之处,是一排排崭新的民居和一畦畦茂盛的烟田。而在左手边不远处隔田相望的牛角湾,埋葬着120多名革命烈士的70多座坟曾在此矗立。
“为什么120名烈士只有70多座坟头呢?”
“一开始买棺材,后来做棺材,再到后来,战况激烈、逝者众多,棺材实在不够用了,只好把几个甚至十几个战士的遗体埋进同一个大坑里。他们都没有名字,也没有墓碑,全都是无名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