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从“水忧患”到“水生态” 福建莆田谱就治水新篇章

发稿时间:2019-10-19 16:27:00 编辑:王冬伟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境内的木兰溪。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摄

  中国青年网莆田10月19日电(记者 叶婉莹)“年年一小灾,四年一中灾,十年一大灾”,这是莆田人民对于流域治理前的木兰溪的最深印象。

  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三溪”重要河流之一,干流全长105公里,流经莆田18个乡镇,被誉为莆田人民的母亲河。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木兰溪水患不断,附近曾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

  1999年,第14号超强台风引发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把木兰溪变成了“灾难之河”。莆田受灾情况严重,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近3万群众寄居他乡,2万学生被迫停课。治水迫在眉睫。也是从那时起,莆田正式拉开了根治木兰溪水患的序幕。

  但这一切并不容易。由于木兰溪河道弯多且急,抗冲刷和泄洪能力很差,而淤泥地质也导致堤坝极易被洪水冲垮。天然的地势原因更是让治水难上加难。

  莆田水利局工作人员黄地培告诉记者,木兰溪全长只有105公里,但它的天然落差达784米。根据当地水利部门统计,只要木兰溪上游地区降雨超过一千流量,洪峰6个小时便会到达下游地区,治理难度非常大。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年来,莆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开展从水下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从一溪两岸到全流域,从单一的防洪工程到系统性治理的综合工程,并推进绿色发展,逐步实现从水安全到水生态、水经济的稳步迈进。

  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

  1999年,在水利专家经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后,莆田提出了全国首例“软体排”筑堤技术,在木兰溪两岸一寸寸筑起坚固的堤坝。而针对河道弯曲等问题,则采取“裁弯取直”的方式增大行洪量。

  据了解,木兰溪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开展以来,莆田市共整治河道15.54公里,新建堤防28.03公里,新改扩建水闸18座。2012年,木兰陂以下河道的堤防全线闭合,洪水实现归槽,流域水灾频发的状况实现了根本扭转,不仅结束了莆田主城区河段不设堤防的历史,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20年过去了,木兰溪早已从当初水患频发的“灾难之河”,而是蜕变一条安全之河。其流域水灾频发的状况实现了根本扭转,不仅结束了莆田主城区河段不设堤防的历史,城市防洪标准还提高到50年一遇。

  数据显示,近8年来,莆田市遭受了61场暴雨、35个台风袭击或影响,但木兰溪流域未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也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特别是2016年14号台风,跟1999年14号台风规模相似,木兰溪洪峰流量达到每秒3100方,但是木兰溪防洪工程经受住了考验。”黄地培说,“洪水不再泛滥成灾,下游20多万亩良田、70多个行政村和近百万人口不再受水患困扰,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在防洪保安的同时,木兰溪的治理同样注重生态和文化景观的管护工作。

  面对木兰溪下游“裁弯取直”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争议,莆田市按照“改水不改道”的理念,对旧河道水面最大限度保留,并在弯曲度最大的地方进行拓宽,开挖成人工湖——玉湖,并将其建设成生态公园,在提升城区水域面积和蓄洪能力的同时给市民一片近水亲水的乐园。

  通过统筹推进堤防建设、岸坡绿化、岸滩生态改造,莆田市建设了沿溪步道近20公里,努力打造错落有致、自然生态的木兰溪百里风光带。同时加强水文化的挖掘,不断完善沿河公园配套设施,沿溪建设木兰陂等10多个公园。

  上游地区着重保护生态、中游河谷盆地和下游平原地区以水质提升为目标、下游以生态修复为主……如今,全流域系统治理的经验正在木兰溪1732平方公里全流域范围内推广实践,而木兰溪沿岸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最好去处。“我们希望能够更好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打造莆田独特的水景观,让百姓能够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黄地培说。